近年来,面对西南地区历史罕见干旱、青海玉树7.1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主汛期强降水等一场场严重自然灾害,以及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气象保障任务的考验,气象部门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个过程不放过”,与天博弈,向政府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满意答卷。

需求旺 灾害多 损失降 服务效益节节攀升

今年汛期,辽宁省遭遇六次强降水天气袭击,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信号311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43次,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168次。根据气象预报预警,辽宁省仅8月4至10日就成功组织转移危险地区群众33.21万人,全省没有一例人员伤亡和失踪报告,各主要河流和水库运行平稳。

8月17日晚,新一轮暴雨让刚刚遭受了“8·13”强降水侵袭的四川地震灾区,又一次遭受了新的灾害:18日凌晨,绵竹市因暴雨引发上万立方米泥石流下滑,通往清平的抢通工程再次受阻;19日凌晨,泥石流再次堵塞了汶川映秀镇河床泄洪道。在气象预警信息的指引下,四川全省与山洪泥石流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激战。在清平县寿安镇光明村,全村600户村民因为预警预报工作及时,所有村民都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无人员伤亡。

今年汛期这样大大小小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告诉记者,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正在增加。但是由于气象部门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强化、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气象防灾减灾效益十分明显,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统计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全国因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事故较改革开放初期显著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率从2006年的74.2%提高到2009年的85.6%;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 20世纪90年代每年台风平均造成 570人死亡,到2000~2006年下降至470人左右,2007~2009年又降至81人;2007年全国因雷击死亡 827人,2008年显著下降到446人,2009年又下降到3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