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9月16日是世博气象馆第四次主题活动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作为承办单位,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定位为:“气象服务使您的生活更精彩”。意在表现公共气象事业为百姓服务,融入百姓生活,提供最权威、周到、细致的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树立公共气象服务品牌,让百姓生活更精彩。本网专访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对“公共气象服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人类安全与福祉的服务者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古书《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句话,表达出了战国时期前后人们对于天气现象的理解。

从古人通过虫鱼鸟兽的行为判断天气,到无法计数的农时谚语,再到设置专职官员观察天象和制定历法……对气象的认识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但直到近代,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陆续诞生,气象信息才得以被广泛地传播出去。

“公共气象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了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说。

由“兼顾服务”至“全面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经济和军事的需要是气象服务产生、发展的起因和动力。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公共气象服务经过不断摸索,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的体系。

“在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历程里,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孙健介绍说。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整个国家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时期。气象工作由最初几年的“兼顾服务”转为“扩大服务”。1954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年气象工作方针中写道:“今后气象工作必须为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交通运输业及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等服务。”1956年,天气预报开始通过《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开发布,首开公众气象服务之先河。“这个阶段是我国气象服务的初创阶段,气象服务是围绕着国家需求来发展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气象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上来,通过科技支撑来拓宽服务领域。“第一到第四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就是在这个阶段召开的。”与民政、国土资源、铁道、交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安全监管、林业、教育等部门的联合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陆续被建立,气象部门初次体会到了部门联动带来的成效。

2004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系统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中国气象局也开始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可以说,我国气象服务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孙健表示,已经初步建成了由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网站、乡镇电子显示屏等为载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同时,与之前的两个阶段相比,如今的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