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会议开幕式现场

因为有玛雅文化,因为有加勒比海,坎昆成为墨西哥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角,阳光明媚,海水清澈,沙滩白色细软。从高空俯瞰,它宛如万顷碧波中游动着的一条水蛇。

往年这个时候,美国人、加拿大人纷纷来此度假。可今年,这个仅有10万人的小城,已顾不了这些。未来两周,它将成为世界的焦点--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此召开,来自全球的上万名谈判代表、专家学者、NGO(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媒体记者,将极大地考验它各方面的能力。

经过长达近20小时的长途飞行,记者于当地时间11月28日晚上赶到坎昆。一走出机场,在凉爽的海风中,记者就开始感受"气候变化"的热度。

在机场通往酒店区的路上,警灯闪烁,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个军警,不时能见到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乘坐装甲车在街上巡逻。据悉,通向气候大会会场的主要路段都设立了几道关卡,在谈判主会场月亮宫酒店的入口处更是架起了机关枪,没有证件的人员根本无法靠近。习惯于莺歌燕舞的坎昆多了好几分紧张气氛。

坎昆会议开幕式现场

记者"下榻"的旅馆区,建在长17公里的狭长岛上,有3个潟湖,林荫道与大陆相连,在夜色朦胧中显得异常漂亮。碰巧的是,同机抵达的中国日报4位记者和腾讯网记者和我们住在同一家宾馆BeLive。

据中新社记者报道,旅馆区,以往在走廊里大呼小叫的年轻人和喝得醉醺醺的游客都已不复见;入夜之后,往昔才开始喧闹的酒店区显得十分安静。现在,在宾馆的休息区,早到的媒体记者已开始采访国外的参会代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办的统计,仅我国此次赴坎昆报道的媒体有三十多家,记者有近六十人。新闻大战的硝烟已在空气中弥漫。

虽然大会的大幕还没拉开,但像绿色和平组织、乐施会都NGO这两天都利用这难得的时机广泛宣传,为早日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鼓与呼。

在传给记者的新闻稿中,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要为最终的全球气候保护协议打下基础,坎昆大会必须在气候资金、技术转让、森林保护等议题上达成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气候资金问题上,气候变化正加剧着最贫困、最脆弱国家的危机,发达国家必须尽快兑现300亿美金快速启动资金的承诺,并在坎昆同意设立一个管理透明、来源明确的长期气候资金。"

鲜为人知的是,1981年10月22日,在南北双方经济关系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由14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坎昆召开了"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而此次坎昆会议是否能像上一次那样取得丰硕成果,许多专家并不抱多大期望。

在未来的十多天里,记者力求用笔和镜头,第一时间报道谈判最新进展和成果,权威解读中国和气象部门的声音,生动描绘所见所闻,再现一个真实的、宕荡起伏的坎昆会议。(本报特派记者冉瑞奎 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