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充分发挥草原的固碳功能,使之成为更大、更稳定的碳库。


草原有强大的固碳能力(资料图)

一、草原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一,草原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其固碳能力决不能小视。我国草原面积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因而,草原是光合作用最大的载体,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碳库。从植物层看,我国草原植物年生长量约为10亿吨(鲜草),折合有效干物质2-2.5亿吨,其固碳量能达到0.9-1.13亿吨。据有关研究,草原土壤层的储碳量一般是植被层的15-20倍,即使以15倍计算,我国草原植物层和土壤层的总固碳能力应该达到近20亿吨,约相当于178亿人的年呼出量、33亿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其二,草原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草原是最经济而有效的储碳库。据测算,以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保护建设1公顷天然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吨,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吨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若采用工业减排措施,每吨碳成本则高达万元。若考虑项目对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土壤层的良性影响,其实际固碳量就更大,效率也就更高。

其三,草原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有效地发挥碳汇作用。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草原是碳源而不是碳汇,其理由是草原上的牧草被家畜放牧利用,而家畜又将牧草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因而草原固碳不稳定。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第一,我国有大约30%的草原由于坡度大、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气候恶劣等因素,并不能为畜牧业所利用。第二,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我国对不少草原实施了禁牧封育等保护措施。第三,草原既有可食性牧草,也有大量不可食牧草,而且被家畜利用的牧草主要转化为家畜的有机体。第四,草原还有重要的土壤层,千万年来沉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固碳量通常是地上部分的几十倍。

其四,草原是“地球的皮肤”,是地球的温度调节器。所谓温室效应是由于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使地面增暖后放出长波辐射,然后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由此可以看出,若减少地面长波辐射,也能起到减缓大气变暖的效果。我国有2/5的国土为草原植被所覆盖,就是说有2/5的地面为草原植被所保护,这对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五,发展草地农业,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发展草地农业,通过引草入田,利用植物作为有机肥,或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特性来增强土壤肥力,不施用或少施用化肥,不仅同样能提高粮食产量,还能有效保护环境,减少农业生产中碳的排放。同时,这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可以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和能量达到最佳结合,不仅有利于土壤固碳,也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充分发挥草原的固碳功能

树立“大碳库”理念,重视森林也重视草原。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时,真正确立草原、森林都是碳库的“大碳库”科学理念,像重视林业生态一样重视草原生态,像重视林业发展一样重视草原发展,像重视工业减排一样重视植绿护绿。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行动目标中,已确定了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积蓄量的具体任务,建议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草原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草原保护建设面积和草原植物生产能力等目标,真正实现林、草的协同发展。

加大政策和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碳库能力。一是要不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尽管近些年来的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草原保护建设仍处于“爬坡阶段”。国家应继续加强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的投入,积极组织实施天然草原保护、人工饲草基地建设、草地农业等一批重大工程。二是加快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少用草就是多固碳。通过补偿制度,鼓励农牧民自觉实施草畜平衡,积极开展禁牧、休牧,促进草原合理利用,减少家畜超载过牧,减少对碳库的破坏,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实现减畜、增草、增效,保障草原碳库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强化草原依法管理,维护草原碳库的稳定。开垦行为是对草原最严重的破坏,是草原碳库最大的威胁。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1850-1998年,由于土地变化引起的全球碳排放达20-24亿吨碳/年,其中13%是由草地开垦造成的。显然,由于人口数量的扩张,这一时期我国开垦草原现象更为严重,仅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万公顷,所引起的碳排放也是巨大的。因此,在加强草原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草原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草原监督管理队伍,严厉打击开垦草原、违法征占用草原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保持草原资源的相对稳定。

积极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大力发展草原碳汇。草原有国界,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没有国界,草原固碳能力的减弱,将对全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倡导各国通过保护和建设草原,来抵消一部分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耗、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要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在我国发展草原碳汇项目,通过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原、建设优质的人工草地获得碳汇。

重视草原固碳研究,提高科技支撑水平。我们在草原固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既缺乏专门的研究人才,也缺乏相关技术支撑,底数不清、结论不一的现象非常突出。虽然有些科技人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创新,研究过程缺乏系统性,研究内容也局限于小范围或特定的草原,缺乏对我国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宏观研究。我国草原面积大,分布广泛,气候及地理环境复杂,草原植被类型和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这给开展固碳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立项支持,统筹协调、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协同攻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草原固碳研究有大的突破。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全民种草植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存环境不能仅仅依靠植树造林,还需要大力发展种草和种植其他绿色植物。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25平方米的良好草地就能吸收1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要让民众真正了解绿化祖国的完整内涵,积极参与到种草、护草的行动中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所积极倡导的“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

草原关系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不断提高草原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刘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