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比中美两国的低碳创新产业时,很难相信仅仅10年前的中国在低碳技术的开发、生产、商业化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而今它则成为了全球风能、太阳能、锂电池、电动车、核能等低碳能源领域领先的少数几个国度之一。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风能产业基地已经将美国和欧洲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过去15年间,日益增长的政府驱动力刺激着中国低碳能源的自主创新,使得中国企业在太阳能、风能、锂电池、核能等领域远远超过了美国公司。当核能还不被十分认可为一种绿色能源时,它就已经因为低碳的优势而在中国过去10年的能源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什么中国将低碳能源的自主创新看得如此重要?答案很明显:新闻报道称,今年1月份北京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持续雾霾天气已经使超过2000万市民受到了影响。并且中国对煤炭等主要能源的严重依赖直接导致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猛增。此外,中国民众受益于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获得了空前财富,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需要能源的产品作为中产阶级崛起的标志随之供应大增。民众对能源需求的与日俱增和对气候变化的关切迫使中国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低碳能源战略。

截至2011年,四家中国厂商跻身世界十大风电制造商行列,共同占据了全球26%的市场份额。中国的英利和天合光能则在全球太阳能领域居于支配地位。

中国在低碳领域的创新和优势地位超过美国,得益于以下两点:首先是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国发展低碳能源战略;其次则是美国软弱低效的能源政策无法激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立法机构对于政府是否参与促进一个新兴行业成长和创新方面的立场不定。

以上两个关键因素导致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领先美国至少20年。现在让我们于深层次历史背景下探求中国的能源方程式。

早在1997年,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低碳能源是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推动力。第一波实验便是由电力公司从西方引进技术许可而开始的。到2004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国家风力发电特许权经营项目,要求该项目的70%设备技术实现国产化,紧接着又发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法案,大力补贴中国企业。

2006年,可再生能源列入中国新的支柱产业名单,希望实现技术的国产化。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发布了目标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划。到2007年,中国发改委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即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创新、再创新来加强自主创新。

中国官方的最大举措是由全国人大在2006年1月1日签署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了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源。该法案还要求政府及事业单位支付可再生能源厂商发电的全部费用,同时为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而设立了专项基金,生产厂商还能享受免收增值税的优惠。此外,风力发电场运营商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碳信用进行国际交易。

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发布了《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将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六类高科技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序列,并要求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碳减排和新能源设立了几乎难以置信的目标,其中对中国五年内的能源结构百分比、碳排放量等都做了明确的数字规定。

这些中国法规政策偏向在工程建设中使用国产的低碳技术设备。以下是来自于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的两个案例:

风能:2004年,中国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风力发电特许权经营项目。该项目要求国有电网企业应与风力发电厂签署不低于100兆瓦容量的长期电力购买协议。然而发电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了协议签署的关键。是年9月,参与竞标该特许经营权项目的发电厂被要求设备技术的国产化率不低于70%。而2005年7月的一则订单则明确将国外技术占比超过30%的排除在外。

太阳能: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为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出台了相关规则,补贴额度为20元/瓦特峰。四个月后,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金太阳示范项目,号召同国家电网联网的太阳能电厂在未来三年建造600兆瓦的光伏产能!而政府补贴将会占到总投资额的50%。

伴随强劲政策支持而来的是行业井喷式发展,对太阳能组件的全球需求使得数十亿资金流入中国光伏产业,超过1000家的中国企业涉足光伏产业链,它们现在共同主导着全球市场。

中国政府及其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工程师和工人在过去十年间的辛勤劳作,是为了建立替代化石能源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产业。在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领先于美国和欧洲。在核能领域,中国正快速追赶上来并在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上扮演了领导角色。即使在超临界燃煤锅炉、碳捕获和生成技术上,该国的工程师们也在努力迎头赶上。

有许多因素造就了中国在这些产业上的商业成功,但最关键的一项还是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积极的收购技术、采购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国内采购定价、区别对待国内国外的技术设备、利用关税和增值税手段,甚至使用清洁发展机制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中国已成为当今太阳能组件、风电设备、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出口国。该国企业已经开始出口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这是产业政策成功的初步表现。

然而中国企业在低碳能源行业的优势不是无懈可击的。尤其是伴随着该领域内企业的快速扩张而导致了产品的质量问题,由此产生了客户和产品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同样值得关注。

深层次地讲,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建立低碳自主创新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将政府补贴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然而,政府补贴终有时,相关政策也会转移到更需解决的问题上,到那时中国市场有可能向新的、更有效率的低碳能源技术开放。世界最大光伏企业尚德电力由于糟糕的管理及政府因素而在最近宣布破产的案例,就在这方面为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训。

还有一个风险则是中国政策青睐国产技术设备的程度很深,此种政策的坏处便是激起了来自欧洲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弹而导致高额关税制裁,就像最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一些中国太阳能公司做的那样。

当下的中国似乎致力于支持低碳能源的自主创新,但包括本土企业和国外厂商都在观望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