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世博会日本馆都会不负众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以“心之和,技之和”为主题的日本馆可以用“惊叹”来形容。

关注世博:环保“紫蚕岛”令人惊叹
发电地板由面积50平方厘米“发电瓷砖”组成,能把压力转化为能量,点亮周围发光二极管灯泡。

带领记者参观的日本馆宣传管理中心宣传推进总监上草美纪介绍,日本馆被命名为“紫蚕岛”,它将“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的建筑”作为设计理念;在设计中,日本传统建筑方式与现代环保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下一代环境建筑的一个示范。

会呼吸的建筑

走进日本馆,记者的第一感受是,一股股凉风不断从脚底冒上来,身体一下子清爽起来。这是“紫蚕岛”顶部的几个“触角”坡屋顶和通风筒在起作用。

日本馆的建筑外形呈球状,上面铺设了一层透光的淡紫色薄膜,这是一种叫做ETFE的新材料,构成枕头状空间单位。它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膨胀后的枕头状内部通过非晶体太阳能电池可以完成内部发电。

上草美纪告诉记者,日本馆球状的主构造由钢架构成,被名为“循环呼吸柱”的6个双锥形支柱在构造上支撑,同时有着作为环保装置的功能。建筑充分利用了光、水、风等自然能源。

光方面,外部光线通过循环呼吸柱实现了自然光向下层的导入,使建筑物中央部分室内空间能自然采光;水方面,降雨时,呼吸柱能将汇集的雨水从屋顶洒落,不但清洁了屋顶,还能使建筑整体降温,洒落的水也可以通过呼吸柱循环再利用;风方面,呼吸柱的“烟囱”可有效形成上升气流,冷却外部空气,送入馆内,以此降低空调负荷,同时解决自然换气的问题,而6个循环呼吸柱中有3个是冷却塔,能增强降温效果。

环保更重要

日本馆的展示内容由展区、暖场表演、主题表演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艺术与高科技的融合。

走进日本馆,踏上电梯,一幅宛如活动画卷般生动的影像展现在观众面前,它以隋唐时代为中心,展现了从中国隋唐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如陶瓷文化、象棋文化等,如何经历变化,传承发展至今。

乘坐电梯上升至第二展区后,日本独具风情的四季景象顿时映入眼帘,如象征日本之春的满树樱花、秋日的红叶。巨大的展望空间呈现了日本人珍视四季风情、与自然共生的日式生活。

上草美纪告诉记者,日本东京文化协会与佳能株式会社共同发起了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将为展示中使用的文化遗产提供“精密复制”,即通过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对文化遗产进行分割拍摄,再使用宽幅打印机打印,通过独特的软件能忠实再现原物色彩。

继续前行,一些反映日本解决全球性环境能源问题的尖端技术开始登场,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技术,包括能将下水道的污水净化成饮用水的生化块和膜分离活性污泥法,以及海水处理为淡水的反浸透膜等。

展区中还有关于日本为克服全球变暖问题所采用的环境技术和举措,即通过照片、透视画、实物展示、映像装置来呈现一个2020年二氧化碳实现零排放的未来都市,并向公众介绍实现零排放城市所需要的20项环境技术,如电力驱动车、发电地板、家用燃料电池组合、发电窗等。

日本馆馆长江原认为,之所以选择环保作为此次世博会日本馆的主题,是因为日本已经意识到,发展是以环保为代价的,他们希望未来能提出一个解决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

“心之和,技之和”强调的是,在未来技术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就像污水处理一样,技术虽然很厉害,如果产生污染就不需要这个技术”。

江原同时认为,环保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如果中日能联合起来,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科技荟萃

在日本,朱鹮本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后来中国发现幸存的7只朱鹮后,中日两国开展了近30年的朱鹮保护工作。日本馆的暖场表演和主题表演均是围绕作品《朱鹮的故事》展开。表演中,既有中国的昆剧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的精彩合演,也有各种各样的未来技术的切身体验。

展区中一台搭载超高清超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让人大开眼界,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笑容后自动进行摘拍。这也是此款“万能相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处子秀。由它的“超写实巨幅照”功能拍摄的高6米、宽27米的巨大闪存照片,可以占据一块墙面。运用这种技术,巨幅照片每个部分的远景和近景都能精确聚焦,能够在不使用3D技术的条件下,营造出灵动写实的立体空间。

表演中,还展示了一台能拉小提琴、酷似真人的伙伴机器人。据工作人员介绍,日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款由丰田汽车株式会社开发的伙伴机器人,目的是为“看护及医疗援助”、“家政援助”提供帮助。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行走,通过高度的控制技术能调节隐藏于机器人双手及手腕的关节,使机器人手部及手腕部分的活动灵活细致,不亚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