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观察员身份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在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被批准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

15日,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国一致同意中国成为正式观察员国———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5月15日,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被认为将在北极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历经八年成为“永久观察员”

当地时间15日上午,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8个成员国一致同意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

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主要协商讨论与北极有关的事务。

本次理事会上,共有14个国家和机构申请获得“永久观察员”身份。除中国外,韩国、日本、印度等其他五个国家也获得了这一身份。

中国从2006年开始申请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2007年,中国成为该组织“特别观察员”。2012年4月,中国再次申请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身份。

“合法身份”拥有更大发言权

根据理事会对观察员的准入标准和职责的规定,要成为观察员,必须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只有北极八国可以确定世界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其他国家必须遵守。

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制度是近距离跟踪北极事务动态的窗口。观察员不具投票权,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也不能参加部长级会议。但观察员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可列席理事会的会议。

有评论称,中国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并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中国还将在北极科考、气候研究以及航线开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有观点认为,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国是“强化项”而非“必要项”,因为不管是否从“特殊”变“永久”,是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科考等北极事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可以更好地和北极国家进行交流,体现了中国的合作姿态。

中国在北极做了什么?

据张侠介绍,中国对北极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99年,中国派出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至今已总共发起了5次北极考察活动。2004年,中国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北极黄河站,成为永久性的科研据点。

目前中国对北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科考领域,暂时没有涉及对资源、能源的勘探资源开发,在航线开发方面的参与也不多。

如果未来北极航线能够常年通航,对于中国将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盗猖獗,对中国海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拥塞现象严重。北极航线可以降低中国的海运成本。有人测算过,以上海为例,北极航线将会使得上海到欧洲(鹿特丹)、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缩短约3000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