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湖南省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环洞庭湖区也呈现出气温明显上升的趋势。湖南省气候中心的观测数据显示,自1951年至2010年间,环洞庭湖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每10年0.2摄氏度。其中,春、秋、冬季升温均较为显著。

近日,记者随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走进湖南,实地考察气候变化对洞庭湖水资源、农业、生态的影响。湖南省气候中心主任廖玉芳告诉记者,自2003年以来,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偏少且降水分布不均,气温升高加剧了洞庭湖水域面积的缩小和区域干旱的发生;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洞庭湖自净能力下降。此外,山洪地质灾害波动周期缩短及强降水事件增多,水土流失不断加重,造成洞庭湖泥沙淤积、湖床抬高、洲滩地面积增加。

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洞庭湖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减少趋势,这也影响了冬候鸟的迁徙习惯。2006年,岳阳市11月上旬的气温比历年10月上旬还高,第一批候鸟抵达东洞庭湖的时间较往年晚了半个月。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洞庭湖适合候鸟栖息的时段。据东洞庭湖常规监测,上世纪90年代,洞庭湖水鸟数量逾20万只;2003—2004年,水鸟减至13万多只;2005—2006年则均少于10万只。不仅是水鸟数量呈递减趋势,诸如白枕鹤、东方白鹤、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际濒危物种也在急剧减少。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分析说,这些变化与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洞庭湖水位降低、水面缩小,使得有些鸟类栖息地减小甚至消失,承载大型候鸟的能力下降。此外,干旱使得植被和鱼类资源减少,给鸟类觅食带来不利影响。

自2010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先后走进青海、内蒙古、江西、广西、广东,旨在从科学角度见证气候变化,并向公众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本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和华风气象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