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以消失?

江西省气候中心最近完成编写的《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里,鄱阳湖流域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1998年至2008年间,气温明显偏高,历年均大于50年的平均值。“温度上升所带来的降水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造成了间接影响。”据殷剑敏介绍,本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降水一直呈减少趋势。

谁来帮鄱阳湖湿地“抗衰老”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陈逸航摄)

对此,谭晦如还认为,近十年来长江流域降水量减少、区域降雨不均所导致的上游来水偏少,也是造成鄱阳湖生态缺水的原因之一。而三峡大坝工程在蓄水期减少了水的下泄流量,则对“缺水”起到了一定的“叠加效应”。

湿地,年华渐老

来自江西省山江湖委办公室的资料提醒人们,有着中国“最后一盆清水”之誉、曾被认为是四大淡水湖泊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鄱阳湖,水质已不令人乐观。这与生态缺水导致的湿地净化水质能力的降低不无关系。

谁来帮鄱阳湖湿地“抗衰老”

鄱阳湖畔,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画面。(资料图)

湿地之美源自水。鄱阳湖渐成常态的缺水,被谭晦如比喻成“慢性病”——与洪水“疾病”之称相对应,其引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吞噬着这一“特大湿地”的生态健康。

“首先遭殃的是‘鱼’和‘草’这两个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基础组织部分,它们受到影响又传导至整个鄱阳湖生态链。”鄱阳湖生态研究专家、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戴年华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解释。

不难理解,鱼类因水贫而乏,而干旱所引发的洲滩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减少,则导致鄱阳湖生态系统两种植被均发生变化:湿地植被严重退化,水生植被萎缩。而以植物为食的候鸟的生存,因此受到直接威胁。

谁来帮鄱阳湖湿地“抗衰老”

鄱阳湖湿地美景。(资料图)

如果白鹤会说话,他们对此的叙说也许更为生动。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张路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鄱阳湖保护区过冬的白鹤中,已显露下水觅食的迹象,这是因为低水位对白鹤的食物——枯草块茎的生长造成了很大影响,白鹤不得不向边远地区分散、转食水生植物。

《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报告》指出:由于存在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致使鄱阳湖“老化”进程加快,其突出表现便是湖盆淤浅、湖泊与湿地的萎缩。这与第九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公布的评估报告提出的“全球湿地的退化和减小比其他生态系统快得多”的结论相吻合。

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正在无可避免地遭遇着年华老去。

即便如此,这还不是最坏的时候。谭晦如就曾下过一个惊人的论断:若干年后,鄱阳湖将自然消失。他解释说,按照湖区的演替规律,湿地会逐渐下沉,湖泊面积会逐渐变大,水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但同时,由于上游泥沙会逐渐堆积,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集中降雨与极端强降雨雨水的强力冲刷,泥沙淤积的速度将快于湿地沉降的速度,湖泊面积就会相应减少,直至消失。到那时,作为生态链最高级一方的人类,同样难以置身其外。

千年鄱阳湖的“催老剂”并不只有时间与自然影响等“基因”。研究表明,城市化是湖泊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退湖还田和退湖还林政策的实施,萎缩速度虽趋缓,但萎缩趋势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