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宇如聪:PM2.5观测覆盖92个城市 站网建设需国家统筹安排】

中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周文超)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提出,加强雾霾天气的应对和防治措施刻不容缓,监测站网的建设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和部署。

近年来,雾霾天气多发趋势明显。尤其是2013年1月,我国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高污染的雾霾天气,涉及30个省(区、市),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多,其主要特点为:雾霾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污染物浓度高。持续雾霾天气对交通、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国,特别是东部,可以说具有全球陆地最有利于形成雾霾天气的自然条件。一方面因为处在全球最大陆地板块副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区的下游地区,受自然粉尘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是全球中低纬度陆地低层平均大气稳定度最强的地区,特别是在冷季,是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陆地区域。而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表风速呈现减小趋势,自然条件更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从人为因素来说,我国东部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区,当然也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都决定了我国东部雾霾天气出现的必然性,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雾霾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针对近期出现的持续性大范围高污染的雾霾天气,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雾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充分利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遥感的监测优势,加强雾霾的强度、影响区域、持续时间等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立了有2000多个人工观测和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完善的能见度和湿度监测网。初步建立了由大气本底站、大气成分观测站、沙尘暴观测站、酸雨观测站和多个省级环境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环境气象观测网,观测要素包括PM10、PM2.5和PM1,其中PM2.5观测覆盖了92个城市。

针对1月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会商,开展了区域和城市的雾霾预警预报,提前24至48小时为决策和公众提供了有效的预报预警服务。

加强了雾霾预警规范建设。中国气象局及时修订了霾的预警信号标准,修订的标准综合考虑了大气能见度、空气湿度和PM2.5浓度,使霾的预警不仅反映能见度变化,也体现了空气污染或大气成分的状态。各级气象部门还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等多种渠道开展了科普宣传,及时提醒有关部门和公众采取应对措施。

宇如聪委员建议,开展雾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中国气象局已建立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也开展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初步形成了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建议监测站网的建设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和部署。建议环保和气象等部门能统筹开展雾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共同应对雾霾天气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