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我国东部地区而言,是冷一点。”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回应去年的“千年极寒”说时表示,就全球而言,各地冷暖不均,就我国而言,东部虽然冷,但西部高原则比以往要暖,因此不能说是“千年极寒”,只能说是气候异常。他同时坦言,因为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地形过于复杂,因此天气预报非常困难,在夏天只有24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会比较准确。

夏天的天气预报实效要短一些

新快报:我们当前的天气预测,精确程度如何?

宇如聪:真正预报比较准的,是在几天之内。超过一个季度的预测,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新快报:为什么我们感觉,第二天的天气预报都不准呢?

宇如聪:这种事情有可能,到了夏天,预报的实效要更短一些,一般24小时以内的预报会准确一点,超过24小时就不好说了。因为夏天的强对流天气比较多,天气变化很大,小范围的天气预报准确性肯定不够。但总体而言,大的范围内的天气系统的预报,还是很准的。

去年全球冷暖不均不是“千年极寒”

新快报:去年,国外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这是个事实么?

宇如聪:去年我国东部冬季确实偏冷,但不能以此来判断,说是“千年极寒”。事实上,去年地球是冷暖不均的,比如去年冬天时,西部高原地区,有些偏暖,包括青藏高原,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千年极寒”。但我们国家的居民大多居住在东部,所以大家觉得冷一点。

新快报:这是因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吗?

宇如聪:拉尼娜只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容易发生气候异常现象,但时间和地点都很难预测。此前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就是依据这样的背景,但准确率不高。比如,我国去年西南发生干旱,但按照他们的预测,应该华南地区发生干旱。实际上,每年西南地区3月份后的春天就是干旱季节。

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

新快报:现在全球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是因为全球变暖引起的吗?

宇如聪:事实上,中国地域范围这么大,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发生气候异常的情况。若是依据前几年的情况来看,去年的气候是异常了一点,因为前几年,普遍比较暖,而去年比较冷一点。

新快报:如今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增多),还是地球自身的周期变化?

宇如聪:我们说的气候变暖,说的是一个大的趋势,现在是越来越暖。

新快报:有没有地球自身气候周期变化的原因?

宇如聪:这是争论比较多的地方。首先,气候变化有其自身的周期性,二氧化碳本身起一个增温的效应,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难判断哪种原因为主。但主流的意见是,人类的活动有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的影响最直接。

新快报:二氧化碳和水汽都有增温效果,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和水汽的比例,差距非常大,有专家质疑,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影响根本不大。

宇如聪:两者间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比如说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天气变暖,暖了之后,就会容纳更多的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