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极还可能发生什么?

全球变暖和臭氧层减薄是人们关心的两大热点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南极春季都出现了被称之为南极臭氧洞的,由人为氯化物和溴化物与该地区特定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非常强的臭氧层损耗。它有数值低(小于220陶普森单位)、低值区范围大(数百万平方Km)、持续时间长(数月)的特点。虽目前除南极外,北极并未出现臭氧洞。但1997年和2011年春,北极惊现空前的臭氧低值区,此时臭氧的化学亏损基本上达到了出现"洞"的边缘,这引起大家的关注。通常近地面和对流层大气变暖时,平流层大气会变冷。如果由于气候变化,使北极春季平流层温度更低,低温持续时间更长,那么在极端情况下,真正出现北极臭氧洞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严重耗损都在向人类再次敲响警钟。

目前,前段时间的气温偏低、多地雨雪的状况已经明显改观,北方晴朗温暖,南方也逐渐告别阴雨雾霾。也许随着寒潮天气的远离,人们又会暂时忘却北极那些事儿。然而科学家们对北极的科学研究从未停止,而且更加急迫。

早在2007年,北极海冰出现第一次历史最低值不久,极地研究专家就在迫切地寻求着成因与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研究的深入,很多可以用来解释过去一段时期内海冰异常缩减的观点和结论,现在却不足以应对当前海冰的变化状况。有些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气候变化阶段?”

当前对北极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困难,要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气候变化的分析研究要从长时间尺度去考虑,也许目前一些研究还存在争论,也许对未来的结论还难以验证,但正如陆龙骅研究员说的那样:“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监测和研究两极的变化及影响,加深对全球变化的认识,以便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灾防灾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