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2月28日电(记者 林波)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中国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在“双碳”目标之下,低碳发展的“潜力股”——蓝碳如何盘活转化?

2月28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开拍首单蓝碳,出售西沪港黄避岙海域养殖的“西沪三宝”(海带、紫菜、浒苔)2022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

海洋碳汇也称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生态系统储碳潜力巨大,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较陆域生态系统相比更具优势。

据宁波海洋研究院副院长刘奎介绍,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3亿吨,至2060年,距自然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目标还有巨大缺口,因此,需要加快推进中国向海洋挖掘固碳潜力的进程。

蓝碳拍卖“卖”什么?

据悉,本次拍卖项目属大型藻类碳汇项目,拍卖标的物为大型海藻,包括海带、坛紫菜和浒苔的渔业碳汇。

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交易卖方之一,出售2022年浒苔碳汇量246.1吨。

“此次蓝碳交易的收益将用于后续浒苔种质和固碳机制研究。”该公司董事长朱文荣如是说。

蓝碳拍卖怎么“拍”?

本次交易主要分为蓝碳产品的开发和拍卖两个流程。蓝碳的开发是拍卖项目中的重点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开发的碳汇项目,进行项目设计与碳汇评估。”刘奎解释说,在确定适用方法学后,再进行碳汇资源的量化监测,计算出的养殖大型藻类的碳汇量为2340.1吨二氧化碳,并编制碳汇核算报告,进行碳汇项目的认证和审核。

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拍得此次的蓝碳。

该公司负责人王媛表示,此次拍卖非常有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碳减排与自然保护的有机结合,还可以让企业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共赢,助力“双碳目标”的践行。

审视当下,在中国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蓝碳越来越受关注。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约余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制定实施蓝碳行动计划,组建蓝碳研究院,绘制蓝碳“一张图”,成立蓝碳交易中心和蓝碳银行,创新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蓝碳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作为浙江省低碳建设起步较早地区,象山在推动海洋碳汇方面有着较好的先发优势,县域范围内拥有大量国际认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物,坛紫菜、海带、牡蛎等碳汇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型蓝碳。

经初步估算,该县盐沼生态系统碳汇量达10.28万吨/年(以二氧化碳计),以坛紫菜、海带为主的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约2.17万吨/年,以牡蛎为主的贝类养殖碳汇量约3.22万吨/年。

“蓝色碳汇进入交易市场任重道远,又前景光明。”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看来,通过这次拍卖,有利于健全海洋碳权市场交易制度,盘活蓝碳资源、推动蓝碳开发,打通海洋资源转化资产通道,既增加渔业养殖“绿色收入”,又加快完成“双碳目标”,实现海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