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润舒适的成都读完大学后,蔡甜甜也曾想过在外面闯荡。但最后,她还是回到了新疆克拉玛依。很多年轻人也回到了这座位于西北的城市。除了因为对家乡的熟悉,转型中的克拉玛依也正在为他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

“来到克拉玛依是个正确选择,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克拉玛依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绳志勇说。在区域地图上,克拉玛依包括天山北麓的独山子、襟带金山戈壁的乌尔禾以及呈南北狭长分布的克拉玛依市,正是一个惊叹号的形状。

发迹于石油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石油、天然气、煤、盐等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也很丰富。夸张一点说,这是一座可以躺在资源上睡大觉的城市,如果它愿意。

但克拉玛依人并不能高枕无忧。几年前曾有一篇名为《玉门之殇:资源枯竭的城市》的文章轰动全城,尽管克拉玛依的石油资源仍然充足,这篇讲述石油城市命运的文章让很多克拉玛依人自问:如果这座城市的石油没了怎么办?

资源“硬币”的两面

在蔡甜甜幼年的记忆里,采油机“忙碌”的场景是熟悉的,“小时候父母都说那叫‘磕头机’,长大了知道那是开采石油的采油机。”现在,自动化的采油机遍布克拉玛依,这种场景让她感觉亲切。和她一样,克拉玛依人把石油摆在心里特殊的位置。

克拉玛依,以维吾尔语“黑油”命名。1958年,克拉玛依市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开发而诞生。

就像新中国成立后凭借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他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经过50多年发展,已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化下游产品加工于一体,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较为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西部第一石油城”成为克拉玛依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但一枚硬币是有两面的。如同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奥蒂说的那样,资源型城市很容易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发展资源产业,压缩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大自然的“祝福”也可能会变为“诅咒”,反而制约了自身发展。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有专家将人类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活下去”和持续发展。是做“春蚕型”城市还是“蝌蚪型”城市?这显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尽管目前克拉玛依处于上升期,石油、煤炭、盐等资源储量丰富,但克拉玛依市政府副秘书长郜瑞宏坦言,这里让人担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油价波动所产生的影响颇为明显,克拉玛依拥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如果油价抬高,上游产业可能赢利,但下游产业则面临成本提高的问题,受到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促进单一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

来之不易的“绿色”

在克拉玛依有句话:“养活一棵树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难。”甚至,在当地还有一种更加极端的说法是:“你砍他的树,他要跟你拼命的。”那些由于多大风而歪着长的树,被克拉玛依人当成宝贝。

从飞机上看,越靠近克拉玛依绿色便越浓密,从星星点点的绿意变成了成片的树林,使人很难回忆起50年前的克拉玛依的荒蛮景象。“当时很少看到树,道路都是用沙子和石头铺成的,一眼望去,黄土戈壁一片。”一位老人说。

从1958年建市至今不到60年,克拉玛依市从当初只是给当时的石油工人提供的一个生活基地成长为现代化都市。石油贯穿于克拉玛依人生活工作方方面面,而今,生态建设也是克拉玛依的关键词之一。

今天的克拉玛依市,以“建设美丽克拉玛依”为目标,在规划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将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理念牢牢贯彻其中。

克拉玛依白碱滩区林海公园,这片长4公里、宽1.7公里的狭长形土地30年前还是白茫茫的戈壁滩,现在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林木所覆盖。而这些人工生态林都是克拉玛依人一手栽种的。1997年,随着引水工程带来水源,克拉玛依人动用200台挖掘机,将原来沙丘全部推平,硬是在沙地里种上了树。

“在城市开发中,只要树是活的,就要避让,甚至也可以利用。”郜瑞宏说,“关键要注意老百姓的感受,先让老百姓知道你做的事情是好事。生态改造、小区改造也好,处理噪音污染问题也好,要让克拉玛依人能接受、能受益。最终,政府、企业、老百姓一起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绿色油气田”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即不让一点废气进入大气,不让一滴污水污染环境。“在当地油气公司的发展理念中,‘环保优先’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不但要把油采出来,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青山绿水。”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厂长蔡贤明介绍“绿色做法”时说。

克拉玛依气象部门在服务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4年初,克拉玛依市委启动了造福百姓的大气污染防治的“蓝天工程”,克拉玛依市气象局与市环境保护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克拉玛依环境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为重点,实现克拉玛依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所需各类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克拉玛依环保与气象部门合作与会商机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并对外联合发布相关服务产品,对重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区域性环境污染联合开展评估,不断提高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和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气象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车道

“很多地方的展厅里展览的是对未来的设想,但在这个展厅里,所有项目都是已经或将要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在克拉玛依移动公司无线城市体验厅,绳志勇介绍了涵盖政务、民生、企业、产业等四大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这是克拉玛依面对矿竭城衰质疑的回应之一:如果有一天,石油没了怎么办?那就让信息产业成为克拉玛依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推进。

现在,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目前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云计算产业园区,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在园区远期规划的20平方公里的用地上,云计算、电子商务、软件、数字内容服务和创意等产业集群将被重点发展。据产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局负责人李波介绍:“云计算产业园区的数据中心对温度的要求极高。克拉玛依全年的平均气温在8℃,这样的气温条件对产业园区数据中心会起到很大的降温作用。同时,集群效应会把成本效应扩大。扩大后,价格成本优势就会有所体现。”

不断加速的信息化又反哺到数字油田建设中。现在,石油工人可以坐在办公室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陆梁油田作业区800多口油井、50多座计量站和2个集中处理站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城区内常用的公共设施,都有唯一的“身份证”编码,通过监控系统随时可以了解运行情况,及时派出人员解决问题……信息化给油田带来发展的同时,更给城市带来了转型发展的金钥匙。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为这座处于连接东亚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枢纽城市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也给克拉玛依旅游业和金融业带来生机。“我们在这条路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在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同时在云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如果能把克拉玛依的枢纽地位和中心地位确立起来,在畅通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便捷的情况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们可以大有作为。”郜瑞宏说。

青山绿水的含金量

在克拉玛依,82岁的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二厂原党委书记王延明名气不小。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树,栽种了上万棵杨树和榆树,组成了防风林,种了3000多棵果树,还种植蔬菜、玉米等,绿化面积达到200亩。而谈起初衷,可能只有克拉玛依人才懂。“刚来二厂,厂区里基本没几棵树,很荒凉。职工都不愿在这工作,好多人都想调走。我考虑,要留住职工,就得搞好绿化工作。”他说。

“城市是围绕人发展的,如果没有人,只有空城,那就谈不上发展。”郜瑞宏一再说,“克拉玛依的紧迫性特别强,想尽办法留人,只有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好的政策和环境才能留住人,才能发展,否则就是空谈。”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克拉玛依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毕竟谁也不想整天在漫天黄沙的环境里工作。克拉玛依的干旱气候让这项工作变得很有难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8.9毫米,蒸发量为2692.1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4.7倍,同时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64.5天。克拉玛依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012年,克拉玛依启动了“大绿化”工程建设,计划通过5年时间,加快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及城区间快速道防风林建设,实施克拉玛依河东段改造、九公里湿地环境保护治理、金龙湖公园等园林景观改造与建设,实施森林公园、城区道路等166项新建、改造绿化工程,新建绿地7.3万亩,基本实现“森林围城”的城市生态格局。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已启动106项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82万亩。

市气象局也积极做好气象与生态的分析研究,并对克拉玛依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区积雪、降水量、面雨量等气象要素进行阶段性分析等。近几年,克拉玛依的年降水量持续较高,保持在160毫米至180毫米之间。充足的降水促进了农业生产及戈壁植被生长,繁茂的植被则增加了蒸发量及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形成良好的循环。

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以及新建的万套经济适用房、综合医院、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工程教育基地等,让很多年轻人感受到未来发展的潜力。

多年以前,音乐家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是这样唱的:“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和无边的工地。我赶紧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今天,克拉玛依人依然在期待着人们“催着马”向这座城市“跑去”。

采访后记

“忘了我们是个西部城市。”到克拉玛依的第一天就有当地人跟记者这么说。见我们尚有疑惑,对方解释说,因为很多人对新疆乃至西北城市有一些刻板印象,而克拉玛依人希望能打破这种观念。

赶路的时候,司机很贴心地播放了那首《克拉玛依之歌》,同行的当地记者说:“这不只是一首歌,如果克拉玛依没落了,那这首歌也就没人唱了。”尽管从石油“起家”,他们并不希望被认为是一座“弥漫着油味”的城市。相反,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强烈的忧患意识驱使克拉玛依人努力做出改变完全依赖石油的发展框架。

他们关注着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衰落。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当然,也有转型失败的城市。

实际上,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城市”。从这一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处理好“矿”与“城”之间的关系是造成很多资源型城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克拉玛依不是油田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此,我们在变革中的克拉玛依看到,绿色生态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信息化园区正在拔地而起,金融企业正在进驻,旅游产业也在发展……创造一个可以持久发展的宜居城市,更符合克拉玛依人对未来的期望。

当然,从单一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非那么容易,好在克拉玛依拥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一定的资金优势,“丝绸之路”正在热起来,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信息、金融和旅游业。有人认为资金是克拉玛依转型的重要支撑,但当地人并不喜欢别人将其比作“土豪”城市。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座城市实现转型的关键点是观念的革新。

刘易斯·芒福德说:“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短时间内要看透一座城市并不容易,或许我们可以耐心一些,等待这座城市实现华丽转身。(赵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