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气候大会:不到最后一刻,大家不会摊牌
利马气候大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通往巴黎最后一站”。(CFP/图)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始,五年间,南方周末陪你度过每一届气候大会。今年,国际社会试图在秘鲁利马创造“奇迹”,为2015年底在巴黎达成全球气候新协议奠定基础。

中国依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并没有因为《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改变自己的立场。

新的气候机制还在“筑墙”,这堵墙基础在于“国家自定贡献预案”的具体内容。

会还是那个会,问题也大致是那些问题。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COP20)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CMP10)在秘鲁首都利马拉开序幕。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始,五年间,气候谈判频遭挫败,国际社会对全球多边气候治理的信心几近丧失。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和巴黎会议是气候治理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显然,利马气候大会将是推动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缔约方大会上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达成协议的“重要步骤”。

“真正的战役正在上演”

比起以往的气候大会在第一周的暗流涌动,利马春夏交替的宜人环境似乎让谈判者们更加放松。

根据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决议,利马大会交给各国谈判代表两项核心任务:一是就2020年后气候协议要素谈判案文达成一致,以便于2015年进行谈判。二是确定在新协议中的各国提出的关于2020年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气候谈判行话叫做“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DCs)。

随着12月8日各国部长来到了利马,会场节奏加快。

更多的政治信号为谈判带来了推动力。目前,绿色气候资金(GCF)注资已超过100亿美元。利马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召开的高级别资金会议上,澳大利亚出人意料地宣布了在接下来四年里将注入1.66亿美元(2亿澳元)到绿色气候资金。就在几天前,澳大利亚还曾拒绝向绿色气候资金注资。

“我们希望在利马举行的高级别部长会议将会是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个转折点。”大会主席马努埃尔对此次会议寄予了相当高的期望。

“真正的战役正在上演。”一位谈判代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中国被‘弹’在了更显眼的位置”

自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公布以来,外界不断猜测中国是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谈判的议题上越走越远。

“这个声明将中国‘弹’在了一个更显眼的位置。”英国智库E3G气候外交项目主任加拉赫这样对南方周末记者形容。

最明显的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心态。“我们希望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能够平衡气候谈判的力量。”埃及环保部部长哈勒德·法赫米含蓄说道。

“当然,这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个气候外交的新机遇。”加拉赫说。

中方已料到这种变化。苏伟一到利马便在谈判或是与记者见面时不断重复这样的观点:中国依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并没有因为中美联合声明改变自己的立场。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国情、历史背景,对达成协议的问题上,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在每次谈判前和谈判中都会保持密切磋商,维护共同利益。”苏伟说。

在苏伟眼中,能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写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样正式的文件里已属不易,“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胜利”。另外,《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也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气候变化的政治信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中国谈判的信心。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在利益诉求、发展程度上出现了很多变化,但在最根本的立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问题上依然保持着团结。

大局虽已定细节是“魔鬼”

一套更需要各国合作的自下而上的气候机制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被各国确认,这个新的气候机制目前还在“筑墙”,而这堵墙的基础在于“国家自定贡献预案”的具体内容。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表示,具体内容包括贡献的范围以及贡献时间、周期等。发达国家侧重于减排,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应该包含减排、适应、资金等元素。“我们要求平衡。要达到减缓目的,必须拥有措施配套,如果没有,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当然没有分歧也就没有谈判,重要的是各国如何从分歧向中间靠拢,找到妥协点。“但现在这样的中间点并不明朗。”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说。

经过前一周的“筑墙”,各缔约方以电子版形式向组织谈判的联合主席逐段逐句提交了关于大会决议谈判的意见。12月8日,联合主席就基于一周谈判的结果抛出了第二稿。不过,立场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依然认为此文本并没有全面反映其观点。

事实上,当美欧中三个主要经济体目前都达成了一些默契之后,重点不在于巴黎会议会不会重蹈哥本哈根会议的覆辙,更重要的是在于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的质量。

邹骥对2015年达成巴黎协议显得非常乐观。“我乐观是有现实基础的,有了中美欧的观点”,最终形成巴黎协议的“大势已定”。而至于德班平台的决议文本细节,“谈判不到最后一刻,大家都不会摊牌。”苏伟坦言。

目前,德班平台之下的谈判,各国还一直在讨论决议草案文本第二稿的序言部分,进展非常缓慢。德班平台的任务是推动各国在2015年前达成新协议,以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安排。

“我们很快会看到特别激烈的火花。比如‘国家自定贡献预案’的元素。如果不包含适应、资金等元素,那发展中国家肯定不会接受。但是包含了,发达国家又会不会接受呢?”李硕说。

欧盟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米格尔·阿里亚斯·卡涅特就直接表示,欧盟不会将资金、适应及减排问题置于同一个位置。

“可以肯定的是大的国家最后都会妥协,那么小的国家就可能要‘牺牲’了。”李硕分析道。(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曾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