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王辛夷发自北京 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利马会议大会被认为是各方在2015年巴黎大会上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达成协议前的“最后一站”。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次利马会议有两个具体任务要完成:一是就2020年后气候协议的要素达成一致,二是确定在新协议中的国家自定贡献预案所需提交的信息。

5年前,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论令人记忆犹新。而此次利马会议召开前,中美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发达国家,就气候变化发布联合声明,让明年通往巴黎气候协议的路径更显清晰。

利马会议承前启后

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97年的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按照2007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不过,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均衡,最终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在最为关键的碳排放减排幅度问题上缺乏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

按计划,各方应在利马会议前确定新协议的要素内容,在2015年5月前形成谈判案文,力争在2015年底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20年生效。

此次利马会议承前启后,被认为是“通往巴黎的最后一站”。而巴黎会议如果可以就新协议达成一致,将会对相关国际合作做出安排,从而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气候政策走向。

“谈判会很艰苦”

为了争取在利马会议上取得成果,联合国分别于今年3月、6月和10月在德国波恩举行了三轮谈判。

然而,迄今为止,谈判成果仅限于“有共识”,在如何细化新协议基本要素等核心问题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从谈判中各方发出的声音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明显,利马会议的前景并不乐观。

“谈判不到最后一刻,大家都不会摊牌。”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在大会开幕前表示,“这次谈判也会很艰苦。如果这次没有解决关键问题,对下一步的压力会更大。”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介绍,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立场,能否务实合作是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关键。

在此次大会开幕前,中方已经明确表达了立场:中国政府希望利马会议积极落实在此之前达成的关于2020年前各方加强行动的共识,发达国家要大幅度提高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兑现在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承诺。

中美欧的努力

虽然困难重重,利马会议召开前也有不少好消息传出。最具有实质意义的,莫过于占全球排放量一半以上的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盟都在大会开幕前做出了姿态。

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

对于中美两国的合作,欧盟也表示欢迎。利马会议欧盟代表团团长埃利娜·巴德玛在12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和美国今年11月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可谓一针“催化剂”,对其他国家进一步宣布减排计划有示范效应,并对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协议有积极促进作用。

事实上,欧盟也在为明年的巴黎会议努力。上周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领导人会议确定了欧盟到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4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