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0AA461BA3123D596DBF415F6C43B09_meitu_8.jpg
19摄氏度高温下的索契冬奥会,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届冬奥会。(ErichSchlegel东方IC/图)

冬奥会各举办城市一直饱受气候困扰,索契也不例外。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到本世纪末,19个前冬奥会举办城市中,将剩6个还具备举办条件。索契冬奥会的尴尬,已经给冬奥会的组织者以及申办城市提了醒。

“一切都取决于天气”

墨镜、海滩、比基尼,高频出镜的“索契三宝”。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还天寒地冻的时候,最该冷的索契却热出了世界纪录——动辄19摄氏度的高温,甚至热过2004年夏天的雅典。

为防体温过高,参加女子10公里越野滑雪赛的美国队员苏菲·考德威尔和萨迪尔·比约恩森一身短打出场,大雪地搭配无袖衫亮瞎全场。

为避免气温升高发生意外,2014年2月14日的高山速降比原定时间提早一小时开赛,障碍滑雪则推迟五小时。

即便如此,对于空中技巧、U形池等雪上项目而言,多余的温度是致命的,选手摔伤事故频发。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队队长刘忠庆。

不仅索契,冬奥会各举办城市一直饱受气候困扰。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暴雨加缺雪,组委会负责人甚至进寺庙祈雪。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因为缺雪,商铺和饭店打出“想念雪”的牌子。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不惜动用300辆卡车和数架直升机运雪。

中国国内的冬运会也不能幸免。2012年初在吉林举行的第12届冬运会,因吉林市正经历暖冬造成的缺雪,北大壶滑雪场提前几个月就出动几十台造雪机,24小时不间断人工造雪,还组织人力背雪上山,代价高昂。

用技术手段应对冬奥会“雪荒”已是常态。

2013年索契遭遇“暖冬”时,组委会就已经准备开始一场“冰雪保卫战”——斥巨资在赛场附近修建了储雪设施,花费一年时间囤积了45万立方米的积雪,还购置了500套造雪机,以备不时之需。

按照国际奥委会发言人马克·亚当的说法,“一切都取决于天气”。

47C00E5C30A4743EEDC28BEA516FF77A.jpg
近十届冬奥会主办城市最高气温统计。数据来源:英国《每日邮报》(何籽/图)

被忽视的气候变暖

索契冬奥会的比赛开始前,一个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管理中心的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而该研究则为冬奥会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暗淡图景。

从2013年春天开始,研究团队的丹尼尔·斯科特教授和罗伯特·斯泰格尔博士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收集和分析冬奥会的历史数据。此前他们在气候变化和旅游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已经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一个模拟无人造雪情况下日常积雪深度的模型。

这项名为全球变化与旅游业的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有条件举办冬奥会的地方会越来越少。

如果全球变暖的预测相对准确,到本世纪末,19个前冬奥会举办城市中,将只剩6个还具备举办条件,而索契将不在名单中。即便基于最保守的预测,几十年后,也将只剩11个还能胜任。

而那些适合比赛的、更冷的山区城市可能不具备容纳众多运动员、观众和组织者的基础设施。“冬奥会合适地点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一些传统的冬季旅游区域处于危险中。”罗伯特·斯泰格尔博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也表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们选择低排放还是高排放模式,对这些冬季运动区域的影响会很不同”。

另一个数据也触目惊心。冬奥会举办地2月的白天平均气温,从1920年到1959年的0.4℃,经过了1960年到1990年的3.1℃,在本世纪内预计将上升为7.8℃。到本世纪中,前冬奥会举办地还要升温1.9℃到2.1℃,到本世纪晚期,这一升温更是高达2.7℃到4.4℃。

在罗伯特·斯泰格尔博士看来,新技术的发展将抵消一部分气候变暖对滑雪场的影响,比如更不易融化的人造雪。但这样一来,冬奥会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成了问题。

事实上,即便不缺天然雪,为了保持硬度又不易融化,从跳台到雪道,人工造雪等技术在冬季运动会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采取人工措施的必要性源于气候多变、变化幅度的增加,以及冬奥会本身的重要性。”罗伯特·斯泰格尔表示。

这意味着,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将气候因素导致冬奥会项目取消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关切远胜于气候变化本身。

正是看到了巨大反差——冬奥会组织者一边花大价钱临时解决技术问题,一边忽视长期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化与旅游业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奥运会这样一个处于风险中的全球性体育竞赛,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真正重视。

为此,上述研究小组建议将冬奥会的举办权给予那些气候上适宜且有高标准环保法律的地方。“以天然雪为基础的旅游业比冬季奥运会本身更具未来,因为它们能够在冬奥会之后,更久且更实际地使用奥运场馆。”(标注:此篇资讯为2014年2月21日南方周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