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十年来,高温、强降水、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对我国青藏铁路、沿海岸工程、高铁建设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干扰日益加重。如何应对?

和气象相关的自然灾害每年占到70%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概莫能外。课题综合组成员、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陈鲜艳介绍,我国地表温度升高的幅度大於全球均值,未来10年至50年,中国区域平均温度还将持续上升,年均温度增幅总体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同时指出,我国降水量变化分布不均,年均降雨日数减少,但是暴雨日数增多﹔近30年来,由于气温升高导致我国的海平面上升约9厘米,平均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值。

令课题组担忧的是,我国生态环境自身就比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有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超过90万平方公里,上述情况导致我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与气象有关的占到70%。

“重大工程立项的科学基础之一是适应气候变化,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气象灾害对工程的危害,是必须长期重视的重大课题。”课题组长杜祥琬院士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向西部地区推进,这项重大工程将面临诸如沿线大风、强降雨、冰雪以及雷害等相扰的气候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工程措施尤为必要。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考虑不足

在我国诸多重大工程中,对气候变化的考虑存在不足、不重视的现状。“尤其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考虑不足,目前大多停留在对过往的气候常规性的考虑。”课题综合组副组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指出。

对此,课题“沿海工程安全”专题组副组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有着相同的观点。他介绍,全球变暖除导致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发或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等海洋灾害,“我国沿海城市正实施往海边拓展的发展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到目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控制向海洋发展的合理规模,避免‘过度临海化’和‘过度工程化’的倾向”。

根据报告,我国的电网已发展为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电网,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我国建设了一系列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这些通道大都跨越多地理条件和多气候复杂环境的地域,且输电距离远、容量大。

“建立广义智能能源网,深度融合气象信息、电源信息与电网运行维护信息和技术,形成电网的气象灾害预测、电网安全预警一体化防护系统,同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杜祥琬表示,这也是课题组基于对未来气候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国家电网建设提出的建议。

亟须提高决策部门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目前,一些重大工程在运行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亟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杜祥琬指出,这也是设置该课题的初衷。

根据报告,自2000年以来,我国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较常年增加了10%﹔2013年我国南方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最强高温热浪,有337个县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低温事件频繁,2008年至2013年的6年中有5年极端低温站数超过100站,远高於1991年至2007年的平均值。

杜祥琬指出,上述现状给我国的诸多重大工程建设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他认为,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部门要及时将相应科学研究得出的最新数据和成果应用到新建重大工程规划和设计中,开展专项评估,同时对已建工程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进行复核。

“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标准应该进行修订。”杜祥琬建议,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实时监测系统,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到工程管理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