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已基本完成,年内出台的可能性较大。”7月2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高层会后对本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我国多地区都遭遇了极端天气的威胁,时间跨度较长的云南遭遇的极度干旱,让人猝不及防的如去年7月北京的暴雨,今年6月30日鄂尔多斯的冰雹……

苏伟表示,“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命损失每年2000余人。”

毫无疑问,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但是,与气候变化减缓工作(主要指节能减排)相比,适应工作在我国才刚起步。

在这个背景之下,国家发改委在科技部牵头所做的《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自2011年起发改委先后征求了17个部委的意见、先后召开了18次正式研讨会议编制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据苏伟介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是针对2020年以前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整体部署,具体明确了对农业、林业、水资源、气象、海洋以及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工作,具体将涉及强化防洪措施,改善城镇下水道系统等方面。

本报记者获悉,该战略将会把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入当地干部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

课题组成员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炜表示,该战略强调“突出重点,主动适应、合理适应、协同配合、广泛参与”的原则,其目标是在2020年要争取达到“适应能力有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的区域格局能够基本形成”。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该战略专门划分了城镇化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区域,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这是由于每个区域的需求不一样,不能制定同样的标准与措施,这也是适应工作的难点以及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另一位参与报告撰写的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资金方面,该战略提出要逐步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金机制,在税收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逐步开发气候金融市场,开展气象指数保险。“但是目前都是较为框架性的内容,具体如何实施还将继续研究。”许吟隆表示。

郑大炜认为,气候变化适应涉及农、林、渔、住建等多个部门,各地面临的气候问题情况也不一样,考核指标具体如何制定还是一个难题。

“政绩究竟算到哪个部门?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宁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马忠玉博士向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