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气象科普专题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天气过程

【字体:   2011-03-16 08:58:53   来源: 中国天气网

19963月中旬至4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持续低温阴雨,寡照严重,早稻播种育秧和春播作物开花结实受到很大影响。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2-4ºC,日平均气温低于12ºC的日数有1525天,阴雨日达3035天(见图12)。3月中下旬总日照时数,江南和华南的大部及贵州、四川盆地仅1030小时,比常年偏少2550小时。气温之低、阴雨时间之长、日照之奇缺均为历年同期所少见。

由于光温条件差,致使早稻播种育秧普遍推迟7-10天,出现了严重的烂种烂秧现象 。油菜开花授粉受阻,造成阴荚多,结实率低,产量下降。江南大部地区311414的降水总量有200~350毫米(图3),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一1倍,导致部分地区田间积水,三麦、油菜发生不同程度的渍害。

川贵两省部分地区3月中下旬、4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出现了历史同期最低值,并以阴雨天气为主,光热条件明显不足,造成春花作物发育期普遍推迟40天左右,小麦穗花期偏长,授粉不良,结实率下降,灌浆缓慢油菜出现分段结荚或空荚,对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1 1996.3.1-5.1.南方三站日平均气温演变图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2  1996.3.11-4.14 阴雨日数(天)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3   1996.3.11-4.14 降水总量(毫米)

从大气环流的演变情况来看,1996年春季我国南方的低温阴雨过程可分为3月中旬至3月底和4月初至4月中两个阶段。

3月初,500hPa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东亚大槽稳定地位于140ºE附近,另一长波槽位于欧洲西部,东欧至亚洲北部是一强大的高压脊,咸海附近有一切断低压。3月上旬后期,欧洲高压脊明显发展,并东移至乌拉尔山附近,其前部的低压随之移至蒙古高原西部并蜕变为一低槽,地面冷空气不断积聚,强度逐渐加强。槽后、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中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一次次地补充南下;与此同时,印缅低槽开始活跃,月内先后分裂出5个短波小槽逐一向东移动,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配合,在我国南方地区上空形成强烈的气流幅合上升区,致使江南至华南北部一带持续低温阴雨,部分地区还下了大雨-暴雨(图4)。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4 19963月份500百帕环流形式

进入4月份以后,北极地区的主要极涡中心持续偏向亚洲一侧,使得亚洲中高纬度整个锋区偏南。常年位于15ºE左右的欧洲西部的长波槽,由于南北两支锋区分裂的原因分裂为两部分,南支上的槽位于30ºE,较常年偏东15个经度,北支更偏东,在65ºE附近,大约是常年平均乌拉尔山长波脊的位置。 同时,由于东亚大槽经向度较大且强度偏强,从而使得从西伯利亚至我国东部地区为一支西北东南走向、较常年同期偏强且偏南的锋区,这就有利于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地区长驱直人袭击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这是造成江南华南低温阴雨天气和全国大部地区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南支槽位于85ºE,较常年偏西15个经度,南支锋区在110130ºE之间位置偏南,此外,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位置偏东,西脊点较多年平均偏东约10个经度,因此,进入4月份以后,从整体上讲,西南暖湿气流并不算强,而南方地区尽管持续阴雨时间较长,但降雨量却较少,这是造成第二阶段江南华南温度偏低、降雨却不多的主要原因(图5)。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5  19964月份500百帕环流形形式

综上所述,由于19963月中旬至4月上半月,亚洲地区大气环流相对稳定,不断有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北侧的河西走廊或华北一带地区南下,与来自高原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一带交汇,高空形成切变线,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随着冷空气和南支槽的一次次东移过境,切变线和准静止锋便在长江与南岭之间来回摆动,从而导致我国江南一带地区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文/李小泉)

1996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成因分析
6  江南地区低温连阴雨环流成因示意图

编辑:潋滟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每日调查更多

您最关注最需要的气象服务

我有话说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