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期的气象应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综述

字体 2017-10-09 15:35:52
     来源: 中国气象报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

我们听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气象服务的迫切呼唤。

我们看到,气象部门勇于担当、敢于转型,在增强气象服务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征程中,交出农业转型期的满意答卷。

国家顶层设计呼唤政策落地——紧跟变革发展之势,实招落地凸显实效

2015年3月20日,白红霞清楚地记得,那天下了场喜人的春雨。

白红霞是河南省漯河市新店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一名农业技术信息员。那天上午,她举着话筒,向前来考察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介绍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作为高标准粮田土肥水气一体化物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能整合实时的农田监测数据,制作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再通过多种方式送到农户手中。”

当天,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在漯河召开。汪洋在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机制,特别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在做好普适型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服务。要提高关键农时异常天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精确化水平,强化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全生产链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转变,已成大势。

这是“三农”领域深刻变革的五年,是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变化的五年。

紧跟发展之势,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力度,对气象服务提出的要求亦更加明确——

2013年,“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014年,“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2015年,“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6年,“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乘势而起,顺势而为。中国气象局狠抓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工作,围绕国家“三农”工作重点,在优化体制机制上不断发力,创新气象支农惠农手段、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全国农业气象业务体系等重要决策部署,勾勒出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清晰路径。

坐而谋,起而行。砥砺实干中,一系列气象为农服务举措落地有声。

五年间,气象部门以应对气候变化、护航粮食安全为己任,两次发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蓝皮书,打造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的关键农事季节全过程专题气象服务,为粮食生产、经营及供销调度、储运、贸易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五年间,气象部门不断推动深化部门合作,建立由气象、农林、水利、植保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气象专家联盟,推动部门间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和数据产品共享专线;实现与基层供销社服务组织和资源的对接融合,将农副产品经营企业、乡镇基层社、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气象部门直通式服务对象,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五年间,气象部门积极服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与农业部联合推进“一省为主、多省参与、部省联动”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逐步建立分品种分区域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网络,实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实招落地,得见实效——

截至2016年,全国建成123个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和1009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2011年起,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保持85分以上,其中2016年农村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8.9分。

近五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9%以上,省级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性评分达98.1分。

新型农业结构呼唤纵深服务——多部门“合奏”,丰富“两个体系”内涵。

深入广袤田野,才能真正感受到直通式气象服务的“人气”。

在吉林省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负责人陈卓和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科科长徐丽萍是老朋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里有我的联系方式,出现不利天气时,我会。第一时间收到提醒。”陈卓说。在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产业联盟董事长丁明亚和县气象局局长朱国良是“铁哥们儿”。“种植园里有专门的观测站,气象数据都会实时传给我。”丁明亚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米箩乡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负责人辜永龙和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池再香走得很近。“气象局专门开发的溃疡病防治系统,能提前一两个月就发出预警,给我们预留了充分的防治时间。”辜永龙说。

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浪潮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大,单产水平高,受灾害影响损失更大,对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需求更加迫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随后,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联合,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奔田间地头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面铺开——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服务提供方式从“普发型”向“直通式”转变,服务语言也从生涩的“术语”变成了亲切的“乡音”。目前,98.2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着“点对点”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智慧农业气象终端注册用户近240万。

直通式气象服务得以“开枝散叶”,离不开日益完善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沃土。

五年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内涵不断丰富:

2013年,着力开展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区)和乡(镇)创建。

2014年,以中央财政带动地方财政共同投入,强化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和直通式气象服务,打造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区)和乡(镇),持续推进基层气象服务均等化。

2015年,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2016年,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有效供给模式、发展责权清晰和智慧高效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增强气象保障精准扶贫服务能力成为工作主线。

五年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写出亮眼成绩单:

如今,我国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建成5.7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5.9%;组织完成全国所有区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完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风险区划图谱的编制和应用;2167个县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或气象为农服务机构,2018个县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如今,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日趋健全,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国建成以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895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组成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网;气象服务融入高标准粮田建设,建成农业气象示范田1312块,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近5000万亩;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如火如荼,10个省份按区域或作物成立28个农业气象分中心。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多部门的“合奏”。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联合发布农业病虫害灾害预报、农业干旱监测和预报,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可视会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与民政、妇联、公安、供销等部门合作共建气象信息员队伍,各级政府主办、气象部门承办、涉农部门协办的农村经济信息网覆盖31个省的270多个市(区)和1300多个县……在部门联动中,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可以看到,一张覆盖全国的农村气象监测、预报和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已然形成,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正逐步成为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

现代农业发展呼唤科技支撑——集众家“技术”所长,精准治愈农户“痛点”

如今,农业生产早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被动局面,高科技成为发展的新支撑,气象科技的硕果已惠及全国。

在江西,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全过程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当地气象部门研发的“江西微农”,可自动匹配不同地域的农户与管理者,精细化和指向性服务不是难事,利用大数据分类管理技术,服务更能精准治愈农户“痛点”。

在安徽,气象部门建立了“锄禾网络社区”,以农业气象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研发“惠农气象”APP。

在福建,气象部门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和软件等技术,向农户提供大棚内外监测信息查询、气象预报预警、农业生产建议及智能大棚远程控制等服务。

在重庆,市气象局研发了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搭建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子系统、智能服务网站、“掌上通”子系统及业务监控系统……

对于科技型部门而言,围绕“技术”这一“看家本领”精耕细作,气象为农服务的土壤才能更肥沃。五年来,气象科技元素已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各项农事活动期间,依靠气象为农服务格点化预报与实时订正,通过充分利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基于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格点化预报、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融合等的定量化评估等技术,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报信息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信息服务。

在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气象部门依托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雷达探测资料开展分析,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7205项。

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气象工作者跨部门开展联合研究,明确危害大宗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等级指标,为农业部门制定病虫害防治规划、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等提供决策服务。

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应用上,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气象为农服务中环环紧扣的贴心服务,无不反映着“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理念。如今,由气象部门组织研发的农业气象灾害格点化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技术已实现业务应用,作物长势与估产、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遥感监测精度不断提升;编制修订38项全国性农业气象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制定5548个地方农业气象指标,研发推广60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透视这一系列科技创新背后的支撑力量,是气象、农业等部门组织专家设计与推广应用。各高校参与研发,涉农国内外专家联盟担任“智囊团”,行业与高校的精髓与技术,在气象为农服务领域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服务能力。

查天气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天气科技

继续阅读

更多>> 生活旅游

  • 春季踏青6注意 快乐出游
  • 惊蛰宜养肝润燥调养精神
  • 春季天气多变 做好3点保持健康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