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天津 > 首页 > 天气要闻

奇特的中海拔地理带

【字体:   2019-09-30 15:56:27   来源: 中国气象报  

  我国中海拔地理带非常奇特,这里不仅是东部季风区的西部边界线,也是农耕区与牧业区的交错带、高原和盆地的交汇区、地震多寡的分界带。

  但恰因地形和气候的过渡性,中海拔地理带对气候变化很敏感。这里地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容易风蚀和沙化,生态环境很脆弱。

  身处何地?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滨海平原,其间的大陆地形由两条山脉带组成的地形界线将其分成三级阶梯。

  以珠穆朗玛峰为最高峰的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地势急剧下降至海拔1000米至2000米,这里的主要地貌类型为高原和盆地。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地形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此地形界线以东是第三阶梯,地势由海拔1000米左右降到几十米至几米。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平原和丘陵。

  从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到云贵高原的西北部边缘,有一个呈东北-西南走向、宽窄不一的中海拔地理带(海拔1000米至2000米),其北段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而中段和南段在第二阶梯内。

  中海拔地理带的地域范围:北段大致包括东北平原西部边缘与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之间的过渡带,以及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区和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的北部;中段大致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黄土高原北部(陕北、陇东和陇西的北部、宁夏东部和南部);南段大致包括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丘陵山地和云贵高原西北部边缘地区。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纵贯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地理带,是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形到东部低海拔地形的过渡带。

  奇特在哪儿?

  中海拔地理带之所以奇特,主要在于它包含很多带有转折意味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现象。

  ▇东部季风区的西部边界线

  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海陆季风。冬季,从西伯利亚及北冰洋吹来的干冷冬季风控制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来自东南洋面上的暖湿气流自东南向北、向西逐渐扩散,盛行于我国东半部绝大部分地区。此外,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控制着云贵高原西部和西藏高原东南角,致使我国东半部气候闷热、潮湿多雨。

  由于夏季来自洋面上的暖湿气流经过长途跋涉至我国中部,已成强弩之末,水汽基本上消耗殆尽,所以越往西、往北深入内陆,降水量越少。这样一来,在我国东半部就形成了一个面积广大的季风雨区,简称东部季风区。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之一,另外两个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的西部边界线的走向大致是:北起东北大兴安岭的西坡,向南沿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进入华北转向沿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然后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连接。这条线以西就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从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的走向和分布看,其整个位于中海拔地理带内。

  ▇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

  根据中海拔地理带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将各个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得到一条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的等值线。从这条等值线的走向和分布看,其北段和中段大致与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的北段和中段重合,而南段向西凸出,与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的南段相距较远。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沿着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及云南省西部的怒江和澜沧江的河谷西进和北上造成的。此外,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的北段和南段分别与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和第一、第二阶梯的分界线相距很近。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及其分界带

  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面积广大,前者的西北边缘部分和后者的东南边缘部分都分布在中海拔地理带内。目前,学界常采用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提出的干燥度来划分一个自然地理区的干湿类型:干燥度在1.0至1.49之间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区,在1.5至2.0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1.49至1.5之间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带,即分界位置。计算资料表明,干燥度1.49至1.5大致相当于年平均4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因此后者也是确定上述两个气候区分界位置的指标。

  通常,人们把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的等值线作为中海拔地理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自然界中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间,不可能用一条线就能将其截然分开,两者之间必然会有一个一定宽幅的过渡性分界带。因此,中海拔地理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应当是由年平均4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干燥度1.49至1.5)所产生的数条等值线(分布在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两侧附近)之间的区域构成的过渡性分界带。

  ▇农耕区与牧业区及农牧交错带、高原平原和盆地交汇区、地震多寡分界带

  在中海拔地理带内,年平均400毫米左右降水量等值线在农耕区与牧业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宽窄不一的农牧交错分界带。这里是一个年降水量养活草原有余而不够庄稼生长、具有半农半牧性质的地带。农牧交错带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例如,在其北段和中段,人们可以看到赶着牛羊在起伏如波的草原上游荡的牧人、在河谷阶地和滩地上种植的一片片庄稼、月光照耀下的长城遗迹、沙尘肆虐下的稀落村庄、巨大的新月形沙丘,还有湮灭在沙丘之间依稀可辨的古城……它们彼此迥异,千差万别,但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奇特的塞外画卷。这就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景观。

  中海拔地理带还是高原、平原和盆地连接交汇之地。从我国中海拔地理带的东北一直到西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选美中国”活动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在我国现有的177处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的地理分布中,中海拔地理带的西北半壁只占4%,而东南半壁却占96%。由此可见,中海拔地理带两边分布的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数量悬殊。

  有学者在研究了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2000年地震震中的地区分布情况后发现,中海拔地理带是我国地震多寡的分界,其以西地震多,以东地震少,尤其是7级至8级以上的大地震更是多寡分布差异明显。

  因何奇特?

  地形和气候是构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中海拔地理带位于半干旱与半湿润两种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即干湿两种气候的过渡带。就中海拔地理带本身而言,它是在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在中海拔地理带内,交汇在一起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西部边界线具有重要的气象学意义。在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上及其附近,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00毫米的各个观测点连成的等值线,与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基本重合。这表明年平均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的形成和分布,是由东部季风区西部边界线所决定的。

  在中海拔地理带内,年平均400毫米左右降水量所形成的分界带的作用十分奇特,它不仅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而且也是森林区与草原区以及农耕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分界。

  “植物是气候的代言人。”有一位地理学家对气候与植被之间的关系曾做过这样的表述。这说明,在一定类型的气候条件下,在地表上会生长出适应这种气候的植被种类。对中海拔地理带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来说,在地表上所形成的相适应的自然景观,应当分别是森林区与草原区,以及两者之间由年平均400毫米左右降水量形成的过渡性分界带。

  但这只是历史上的事实,由于自然环境长期被破坏,上述自然景观早已不复存在。森林区消失以后演变成了农耕区,草原区演变成了牧业区。

  这也给人们以启示:中海拔地理带对气候变化很敏感,其地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容易风蚀和沙化,生态环境很脆弱。如果被人类破坏,这些奇特的景观和气候特征就很可能会消失。(作者系甘肃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

  (责任编辑:王玫珏)


编辑: 郭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天津市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