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世博会让中国人眼界大开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之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政治性变化还茫然不知,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将世博会称为“赛奇会”。但自从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参加博览会并获得金银大奖,经过几次走进世博会,使不少中国人大开眼界,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礼,进而萌发了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强烈使命感。

说起首届世博会,人们总能想起宏伟的“水晶宫”,然而真正能够亲眼见到“水晶宫”的却没有几个,而亲眼见到“水晶宫”的中国人更是屈指可数。晚清思想家王韬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1867年,受外国友人之邀,王韬乘轮船启行,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漫游。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伦敦的王韬有幸见识到了已搬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王韬笔下的“水晶宫”是这样的:“……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窗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晶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必备……”别小看这简单几笔,但却已是用中文描述“水晶宫”不可多得的记载了。

1876年,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随团参展的商人李圭根据经历写下了被誉为“中国第一本记述世博会感观的著作”--《环游地球新录》,书中记述了李圭参观费城世博会时的情景,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名篇。《环游地球新录》一书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顺应了中国走向世界、变革传统社会的历史潮流。就李圭而言,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破天荒地代表中国同西方国家进行了工商贸交流,开创了有中国人亲自参加世博会的先河。而李圭也被称为“参加世博第一人”。

此后,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希望参与世博会,而且期望中国举办世博会,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次提出举办世博会的主张。《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篇集中反映了郑观应对世博会的理解,他不仅充分地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郑观应写道:“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郑观应在书中都一一想到。文中还提出具体的筹办步骤,先组织小会,逐渐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齐驱并驾”,裕民足国、致富通商,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实例。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清政府派出官方代表团,在圣路易斯修建了中国馆和中国村,并正式颁布了《出赛会通行简章》20条,对华商出国参加世博会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各省商家“精择物品”,踊跃参赛。国外媒体将此称为是“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在海外舆论的推动下,1905年清朝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期间游历欧美十余国,并参观了当时正在意大利举办的米兰世博会。他们深为西方的强盛所震动,回国后即上奏建议学习。这期间张謇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也都以自己对世博会的亲身感受撰文公开发表,呼吁中国大力振兴实业,追赶世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