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靠天吃饭能否被彻底颠覆?

毛留喜坦言:“现在,农业靠天吃饭的形势暂时还无法被彻底颠覆。”

“农业与天气的关系密不可分。农业,是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部门。比如说我们常说的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鸡、鸭、猪、牛、羊等家禽家畜。另外,渔业(水产品)、林业、畜牧业等都属于农业的范畴。而农业又是一个生物体,必须依靠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才能够正常生产、生存。农作物从种到收,每一个发育期,都离不开一定的气象条件。比如热量(温度条件)、光照、降水、风等,都是影响农作物的因素,如果气象条件过于恶劣,庄稼就难以生存。”

毛留喜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的丰收或生产形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帮忙。因为大田作物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制约很大,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气候条件,因此,靠天吃饭的形势还无法改变。

“不过,虽然现在不能完全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但伴随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靠天吃饭的成分是越来越少。以前农民对天气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而现在人们可以对于天气规律进行探讨、研究、预测,农民抗灾避灾的能力变的越来越强。”

农业是否要靠天吃饭?
农民抗灾避灾的能力越来越强(来源:广州日报)

毛留喜透露,现在,农民可以通过获取农业气象信息来提前预知天气,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或避免灾害发生。从小就在粮食主产区河南长大的毛留喜回忆道:“以前农民因为收不到气象信息,常冒雨收晒粮食。现在不同了,一条条农用天气预报信息在农民的手机里‘穿梭’,可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科学收种。而且现在农业气象信息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民‘看天收种’的意识也今非昔比。”

农民还可以通过作物品种的选择、种植制度的改革,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做到趋利避害。比如:什么时候种,怎么种,种什么,育种专家可以想方设法地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来顺应气候规律,促使农作物丰收。再比如:用烟雾法(清晨日出前熏烟)、覆盖法来防寒潮天气,用灌水法(日排夜灌)来防范低温阴雨等,这些都是农民的经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设施农业的建立,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小。”比如大棚,温度不够时,可以用塑料薄膜盖着,利用“温室效应”提高温度,温度过高可以揭膜通风进行散热,改善作物的小气候条件;旱了能浇(人为灌溉),捞了能排(土壤过湿可清沟);日照不够还可以人工补光等等。

农业是否要靠天吃饭?
大棚受气象条件的束缚越来越小

此外,高科技的发展使高炮增雨、火箭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成为可能,人工“改造”天气有效地减轻减缓了天气对农业的影响。这些都说明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程度越来越小了。

我国是农业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气象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为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