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之气象解读:怕热喜潮SARS难重演
4月3日,南京最大的活禽交易市场紫金山交易市场内,工作人员在进行地面消毒。(图片来源:中新网)

它喜冷怕热 “不冷不热”会怎样?

由于H7N9病毒在禽类中属低致病性,出现人感染又是首次,专门针对它的相关研究过去并不多。目前关于H7N9的相关特性研究多基于禽流感的研究。

从全世界来看,禽流感病毒比较喜欢冷凉和潮湿的地方,因此一般禽流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科技大学病毒学家贺建奎副教授说,禽流感病毒有着喜寒、不喜热的特点。“病毒放在冰箱里,放个十年都还是活的,但一加热到六七十摄氏度,几分钟就不行了。”

WHO曾对2004年H5N1禽流感病毒传播时的病毒样本进行了分析,表明病毒能在4℃的低温状态下,于粪便当中存活至少35天;当气温达到37℃时,它只能存活6天。

近年来,我国多地学者对适宜禽流感传播的气温条件进行了研究。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范伶俐曾以广州为研究对象,对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4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禽流感高发期,广州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在14℃以下,较常年偏低3℃左右,呈现低温特点;而2月中旬以后该地区气温回升、光照充足,气象条件则抑制了禽流感的传播。

研究基于相关气温数据,她给出这一结论:“禽流感传播流行的适宜环境温度范围大约为0到30℃左右,最佳适宜环境温度约为10到20℃。”这不冷不热的气温区间正好是冬春季节转换时的常见温度。

由自天津市气象台及天津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几名研究人员发表的《华北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气象条件分析》一文中,也论述了类似观点。研究分别对2004年2月的天津辛庄镇、2005年11月的内蒙古扎兰屯、2006年2月的山西义井镇三地的禽流感发生前或同期的气象条件做了分析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前期或同期,发生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前7天至当天均出现过降温过程,气温的波动使得家禽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禽流感病毒。

近期上海、江苏两地H7N9禽流感病毒传播的气象条件也比较吻合上述研究的结果。实况气象资料显示,今年2月下旬至4月初,两地气温状况总体近似。其中,两地日平均气温在8到18℃,最高日平均气温20到22℃;最高值达30℃,最低值0℃左右。这与之前研究中病毒适宜环境温度的结论相符。

随着气温由南自北地回升,北方地区也将进入到适合病毒生存的“不冷不热”的气温条件中。解放军第302医院著名传染病学教授姜素椿介绍,H7N9禽流感来源中,野禽不受控制,更能传染流感病毒,3月底上海出现H7N9确诊病例时,正值初春,上海及长江流域气候温暖,也正是野禽回归的时候,因此疫情首先在南方出现。对于逐渐回暖的北方地区也出现了禽流感确诊病例,他认为,“随着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南方地区的气温持续升高,北方开始变得更加适合病毒存活,这种不冷不热的温度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开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