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jpg
马舒庆(图右)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目前已有的观测手段。

我国地面高空观测质量达世界先进 “夜观天象”并非毫无依据

主持人:马老师,目前我国主要有哪些气象观测手段?

马舒庆:讲观测也是我们气象人值得骄傲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支持下,我们气象观测系统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我们回顾一下,刚解放的时候,我们高空站在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在南京,一个在北京,我们地面的观测站也只有101个,那么现在我们高空站有120个,都是L波段的雷达系统,已经完全电子化了。地面气象观测站,国家级站有2423个,还有,我们称之为区域站,也就是各个省建设的气象站,总共有四万多个。从常规观测上来讲,我们有非常大的发展。在遥感的观测,特别是气象卫星的发展也是成绩非常显著的,196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来建设中国的气象卫星,从此中国开始自己的气象卫星计划,1988年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到现在一共发射了11颗气象卫星,我们实现了静止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极轨卫星现在我们也是有上下午星,全世界能够同时有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的天气雷达,到2012年我们已经布设了17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我们称之为新一代天气雷达,这一种天气雷达不仅能看到降水系统的强弱,同时能测径向速度我们现在这个雷达网已经在全国布了178部,那么这在全世界上我们的规模和技术都是值得骄傲的。

主持人: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马舒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看,就美国来讲,他们这个多普勒天气雷达布了158部,我刚刚讲到我国布设了178部,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有一个天气雷达的补充计划,要增加58部,到最后我们要布设216部,就我们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的观测质量也是世界上非常好的。

主持人:刚听您说到有空中监测、地面监测等等,那么当前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上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如何改进?

马舒庆: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现在来讲,比如说气象卫星,它能大范围的监测,它可以覆盖全球三分之一的面积,天气雷达它可以在监测几百公里范围,现在178部,将来216部,可以更好把全国覆盖。但是根据预报和服务的需求,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我们现在2423个国家站,温压湿的观测上,我们已经都实现了自动化,都是机器进行观测,但是现在我们称之为云能天(云、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这些观测,我们目前还是人工观测,人工观测一方面来讲,我们国家的观测体制上就相当于人工和机器观测在并行,我们可以讲双轨制。效率上不够高,但更重要的是,比如说云天这些观测,它的数据的资料,离我们预报和服务的要求也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需要用自动化的观测来改善提高它的资料可用性。

主持人:我们经常听到“夜观天象”这个词,尤其在古代,当时没有这么先进的监测手段,只能用通过晚上看星象、观察夜空来预测天气,我们很好奇,这究竟科不科学?

马舒庆:如果从气象的角度这种对于大自然的,对气象的观测,有记载的已经有三千多年,那么作为人类来讲,在有仪器观测之前,人们有很多都是这种定性的,比如说刮风下雨这些都有过一些记录,那么17世纪到18世纪以后,我们有了温度表,有了气压计,有了湿度计以后,真正开始定量的观测这些气象要素。那么关于这种气象观测,它一直在发展。刚主持人提了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当然在古代天文和气象都是没有严格分开的,那么讲到夜观天象,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发现,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我们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它也应该是长期的观测的结果,是有科学性的。但是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听到比如说夜观天象,在三国里头也可以看见,就是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说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借看星象,说改朝换代,这是统治者为他政治服务的一种说法。夜观星象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它不科学的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