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部5日正式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介绍,《规划》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首次提出以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并将民众最关心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指标体系。

今年9月27日,中国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3个重点区域,涉及中国14%的国土面积、48%的人口、71%的经济总量和52%的煤炭消耗,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污染最为严重的代表区域。

“十一五”期间,中国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但由于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减排成效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民众切身感受并不完全一致。

赵华林介绍,《规划》此次确定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线,标志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由污染物总量控制逐步转向改善环境空气整体质量。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污染减排的两类目标。其中,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

赵华林指出,《规划》的创新和突破体现在“协同”、“综合”、“联动”,即明确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对工业源、面源、移动源等多污染源综合管理,以及空气流通传输区域各城市间联防联控。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对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项目执行新增污染物倍量削减替代,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山东城市群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以期实现增产减污和清洁能源的替代使用。

“《规划》与中国积极参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方向上完全一致”,谈及正在进行的多哈气候大会,赵华林告诉记者,规划目标是根据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民众改善环境质量要求及现有经济技术基本条件、承受能力测算的,一味追求高标准而不能兑现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