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未病先防 医疗气象预报快速发展

近年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如何适应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心前移?“预防的前提就是要有预报。”王式功说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了科学预知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医疗气象预报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中叶,国外便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按时发布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50多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 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

1988年,“火炉”南京热死411人的数字引起医卫部门和气象部门的重视。10年后,南京市卫生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了中暑天气条件指数。当时在南京气象局工作的朱定真便参与了此项业务,他回忆起一则后续报道至今感触良多:“自1998年7月8日首次对外发布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对比1998年、1988年两年气象资料,高温程度和时间差不多,但死亡人数相差甚远,1998年因中暑死亡24人,除了生活改善降温设备增多,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和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兰州等也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针对一些与气象条件变化有关的疾病,不定期地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疾病发病的指数或非指数预测,并介绍有关季节性疾病防治的小常识。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接受采访(刘文静 摄)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介绍,北京已经开发了儿童感冒指数、成人感冒指数、中暑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发热指数、哮喘指数、腹泻指数、花粉浓度监测等医疗气象预报服务。“现在正值冬季,主要发布感冒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

其中,2008年开始在取暖季每天向社会发布的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预报已经发挥了作用。据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70起,死亡87人;2010年发生60起,死亡74人;2011年发生26起,死亡38人。近3年“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发布之后,北京地区煤气中毒的事件发生逐年下降,死亡人数也在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