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医学气象学初步揭示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便已经开始。当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 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1956年8月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最早对医疗气象领域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为分散的个人研究,当时还在上海做厂医的医疗气象专家夏廉博编写了《人类生物气象学》,引起较大轰动。90年代末,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医疗气象不再局限于分散的个体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研究。

“虽然人们对于气象与健康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却十分缓慢,到现在依然处在摸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说道。

对于沿用至今的“医疗气象学”名称,王式功与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朱定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医疗更侧重于治疗技术层面和临床角度,在内涵和广度上并不能全面揭示天气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气象条件并非都能“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反映在气候养生或诱发疾病方面,确切来讲这门分支学科称为“医学气象学”更为恰当。

那么,医学气象学所研究的气象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朱定真指出,气候变化对于生活在大气圈层的生物影响是必然的。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和情绪状态,甚至影响到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里的人和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在容貌、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对人的生理形态的影响,王式功补充道,气象对病理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不同季节下的多发病、疾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特点、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等等。

研究医学气象对老百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陆晨表示,一方面,了解到许多诱发疾病的气象环境因素,据此制定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疾病治疗,即“候鸟式的养生”,例如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雨季来临时前往沙漠“沙疗”,哮喘患者可在冬末春初到海滨地带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