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系列化业务化 2020年将发射11颗业务卫星
24日《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通报会现场(关禺 摄)

中国天气网讯 8月1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其发展的新起点,在此期间计划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国家气象卫星主任杨军在今天(24日)的《规划》通报会上表示。

为统筹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促进实施,今天中国气象局在北京召开《规划》通报会议,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规划》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对《规划》的落实做出了全面部署。

气象卫星系列化业务化 2020年将发射11颗业务卫星
国家气象卫星主任杨军接受采访(关禺 摄)

据杨军介绍,《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要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总体需求,确保气象卫星的系列化发展、业务化运行,稳步进行更新换代,建立长期、连续、稳定的气象卫星观测体系,并提出了到2020年计划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的发展任务。

风云二号03批卫星按照“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模式的要求,计划发射3颗,设计寿命4年;风云三号卫星按照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运行,卫星设计寿命4年,计划发射3颗上午星和2颗下午星;降水测量雷达卫星以全球降水分布及强度监测为主,计划发射1颗业务星;风云四号光学星按照东、西轨道位置布局,建立双星业务运行模式,计划发射2颗业务卫星,设计寿命7年。

《规划》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格局,发射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发展GPS掩星探测仪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提高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立与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从定性应用向定量应用的转变。

到2020年,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应用业务体系,卫星应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比例达到90%,我国气象卫星及应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和加强气象卫星资料综合应用能力建设的要求。

据了解,2000年后我国因台风、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人数平均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7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减少约40%左右,气象卫星功不可没。

“据初步估算,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超过1:40,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杨军总结道,目前我国气象卫星部分应用技术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未来将按照《规划》,完善国家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天地统筹同步发展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遥感仪器制约瓶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卫星应用增值业务,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