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看海” 更看一座城市的“良心”

当人们在微博上用祈祷蜡烛的表情代替“看海”调侃的时候,当人们开始为用头撞车窗试图逃生的车主丁志健唏嘘的时候,当暴雨结束后两天京港澳高速仍然积水难排的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自然再次动用了它最擅长的力量,再次拷问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是否已经拥有了与之相匹配的抗灾能力。

721北京暴雨
北京城区排水口(资料图片)

下水道号称一座城市的“良心”。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去建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来才能看出真面目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且是国际化的大都市,防洪规划设计必须按照国际城市的通行标准,也就是要有国际水准,要能够向东京、巴黎这样的城市看齐。”首先,规划设计要具有前瞻性,也就是要考虑到发展。“要超前一点,留有余地,而不能只看眼前。”再次,规划设计必须具有宏观和综合性。也就是说,一个防洪设施,要考虑到周边形势,要考虑到相互影响和突发情况。最后,防洪设计还要站在战略高度。黄顺江表示,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要求高标准,但在重点部位、关键地段、战略性节点,必须采用超高标准。“例如,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及长安街等几条主要大街,还有出京高度公路等,都是战略性地段。上述路段,尤其是路口和立交桥等处,更是战略性节点,必须绝对保证时时畅通,不允许出现积水现象。”

暴雨过后,北京防洪设施标准过低的问题被普遍热议。目前北京市区防洪标准多采用一年一遇的标准。所谓一年一遇、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是指防洪设施在建设时的设计标准,即可以预防什么级别的洪水灾害。“显然,级别越高,防洪能力越强。但同时,建设投资规模也就越大。”黄顺江表示,一个地区的防洪标准,原则上说取决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达,防洪标准就要高些。另外,具体还要看防洪设施所在的部位,及其对城市全局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防洪标准的拟订主要看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其具体设施的重要性。

“显然,对于北京来说,一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点偏低了。”黄顺江认为,这一标准大概是在1990年代制订的,已不适应北京今天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调整和提高了。但黄顺江同时表示,如果提高防洪标准,对北京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北京是一个古都,建设历史悠久。不同时代建设的地下管道技术和标准不一,体系杂乱。因而已建成城区重新开挖地下空间进行大管道建设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老城区)。二是,作为国际化都市,北京建筑和人口密集,防洪设施使用负荷重,维护成本高。一旦进行改造,庞大的建设投资规模无疑会增加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