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飞天揽月海底探宝的梦想一直流传。2012年6月,神九飞天任务圆满结束,我国对太空的探索再添新彩。与此同时,我国“入海”史上也再创佳绩,“蛟龙号”下潜7062.68米,刷新当前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高潜水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众所周知,无论是发射卫星火箭还是飞机日常航行都需要好天气配合。实际上,“入海”的难度并不亚于“上天”,对天气的要求同样较高。据了解,在今年的“蛟龙号”7000米海试过程中便两度因天气推迟下潜时间。

到底是什么天气几次成为了“蛟龙号”下潜的绊脚石?试验海区的气候特征对海试又有什么影响?海洋气象的发展对海洋探索起着什么作用?本期天气视点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中心高级工程师尹尽勇将为我们揭秘“蛟龙号”与海洋气象。

本期嘉宾:

“蛟龙”入海7000米 天气缘何两度牵绊?

尹尽勇,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气象预报与海洋气象导航。

经典语录:

“如同发射卫星火箭前需要平稳的大气对流层一样,我认为稳定性这点是‘蛟龙号’下潜之前对气象以及海况要求比较高的部分。”

“‘蛟龙号’能下潜达到7000米,开启了我国下潜技术的新阶段,也是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