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

40张图唤起80后童年记忆
40张图唤起80后童年记忆
真正能直达我们内心的,永远是与成长经历重合的那些回忆。
冰箱,你不知的9个细节
冰箱,你不知的9个细节

冰箱不是保险箱!小编搜集了关于冰箱被忽视的9个细节,你中招了吗?

小蚊子的11个大秘密
小蚊子的11个大秘密

又到“群蚊乱舞”的时候了,关于小蚊子的11大秘密,一一为你解开。

中国天气网 > 首页 > 历史数据

青海扎实推进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

【字体:   2012-05-18 15:29:10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讯 2011年6月25日,国家年度优质投资项目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这次评选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中国投资协会主办,经过三轮评审,最终从130多个工程项目中评选出38个优质投资项目。这不仅标志着国家对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实施的鼓励和肯定,也对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工程的开展以及提高青海省投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投巨资保护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冰川林立的三江源孕育了我国众多的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都是从这里奔流而出的。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加上域内星星点点的湖泊,众多的沼泽、湿地,三江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冰川消退、雪线上升、冻土融化,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三江源地区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审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8月,投入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是22个子项目之一,总投资1.6亿元。项目围绕“充分利用和开发空中水资源,努力缓解干旱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增加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径流量,保障农牧业生产,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为整个江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总体思路实施。

青海全力实施人工增雨工程

2005年8月31日,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在西宁举行了共同建设三江源人工增雨体系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时任青海省副省长的马建堂在仪式上说,该协议的签署是中国气象局和青海省政府在利用人工增雨技术进行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合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表示,通过双方合作,将建设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监测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级三江源人工增雨基地,并联合开展高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人工影响天气、遥感探测和生态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人才、技术、装备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自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中国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紧紧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自觉服从发展大局,积极发挥行业职能,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加快推进三江源项目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有效发挥了工程建设效益。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青海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催化作业、信息传输、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五大系统。依托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建成了由区域自动气象站、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飞机机载监测等系统构成的综合监测系统,使青海省的综合观测体系更趋完善。通过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程,青海省的常规气象观测站网密度明显增加。这既为科学作业夯实了监测基础,也大大提高了青海省天气气候监测能力,为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天气雷达、闪电定位、GPS/MET水汽遥感探测、地基微波辐射、机载探测等系统的建设,为科学确定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区域和作业强度等提供了基础支撑,也为高原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研究和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提供了支撑。信息传输和作业指挥分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安全高速的信息传输,提高了作业指挥的能力和水平。催化作业分系统的建成,使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规模显著扩大,综合分析和科学指挥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立体催化作业的能力。

三江源人工增雨效益显著

自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在三江源地区重点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区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重点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实现了人工增雨抗旱、水资源增蓄生态改善的多功能发展,为改善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中国气象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效益分析与评估报告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徐祥德等1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创新性。目前,该工程人工增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形成了集监测、作业、指挥、传输和评估为一体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监测能力。

该工程建设后,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和时间显著扩展,效率明显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几年来的作业,有效增加了三江源区域的降水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流域径流、提高牧草产量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等综合效益明显,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以良性态势发展。该工程对增加三江源区域水资源,增加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流域径流量极其重要,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本着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原则,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不仅全面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水平,而且对构建以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的建设效益也随着工程的进展逐步得到体现:湖泊湿地面积扩大,人工增雨效果显著;草场逐渐恢复,草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高覆盖度草地面积逐年增加,低覆盖度草地逐渐减少,中等覆盖度草地呈相对稳定态势;江河源径流量增加,水资源短缺状况有所改善;上游水库库容增加,水电效益明显。

新华社记者这样描述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显现的成效: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在包括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应对措施后,植被生态出现好转趋势。根据连续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三江源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多。记者在三江源地区采访时,可看到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在高寒草地上觅食、嬉戏,雄鹰、猎隼等猛禽翱翔于蓝天白云间,机灵的狐狸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狼、羊群与牧人和谐共处的场景也不时映入眼帘……

我们相信,随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实施,三江源水涵养能力将逐步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能力将整体提升。那时,透过波光粼粼的江源千湖,穿过广袤无垠的巴塘草原,看到成群结队的各种野生动物,你会更加动情。

编辑:支卉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