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球系统模式”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总体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欧洲多次组织和实施过这方面的项目,亚洲虽然也有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等,但从得到的经费支持、参与的模式数目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差距。

“未来,形成能够更好地模拟东亚和中国气候的模式,并将其推广到国际应用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高学杰说。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气候模式在发展及应用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下的分辨率不高的问题正逐渐得到缓解,那么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发展区域气候模式?

在董文杰看来,这一争议从区域气候模式诞生的时候就已存在,事实上区域模式恰恰是在争议中发展起来,其模式种类已由当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模式的性能和功能也不断得到提高,并向区域地球系统模式方向发展,广泛应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机制和机理研究,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预估中的运用,成为近年来地球科学领域的重点热点前沿问题,未来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微议

区域气候模式的概念自20多年前被提出,已在世界各地和各气候相关领域,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已开始通过多全球模式驱动下的多高分辨率区域模式集合方法,来进行区域和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预估。

很多研究结果也表明,区域模式对于东亚这一具有复杂地形和独特天气气候系统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不可取代性。

我国在区域模式应用和发展方面的起步较早,但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区域模式未来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尚需要得到国家和各相关部门、机构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如在模式应用方面,需要通过组织大的项目,集合多方面力量,开展多全球模式和多区域模式的集合模拟预估,以便给出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更为可靠的预估结果,并分析其不确定性,更好地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国际谈判提供服务。

在模式发展方面,也需要建立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有很好模拟能力的模式版本,并应用于气候变化预估等领域。

可以预见,区域模式在更好地了解中国区域气候形成机制和机理、多因子对其的影响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将会陆续产出很多相关成果,将在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