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现在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孙九林:总体而言,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都对各自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规划,现在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要着手这项工作,就涉及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人才、科技等众多方面。每个科学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他们需要一个科学共享的数据平台,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200余位专家倡议并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专家呼吁,促进丝绸之路地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结合区域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科学支持。

科技日报:应当着力研究哪些重大国际科学问题?

董锁成:围绕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科学家应当共同研究解决八大国际科学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力机制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机理和不同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跨国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颠覆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治理科学技术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科学信息系统与数据共享机制平台,贫困成因与国际扶贫机理和路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实施科技人文合作 加强科学家交流

科技日报:怎样才能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

董锁成:关键是要实施科技人文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二是以重大科技计划带动跨国科技合作,以共建科技园区形式带动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三是实施互补型和互换型合作,推进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机制。

科技日报:从东到西,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怎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董锁成:不错,丝绸之路沿线既有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中东地区的资源型高收入国家,又有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还有处于较低工业化阶段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之间可以进行互补和互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为主,领域涉及清洁用水、粮食和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缩小数字鸿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前沿为重点,共同建设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共同标准制定。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资源、能源、农业、环境等应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孙九林: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前些年,我国和俄罗斯、蒙古已经建立了科学共享平台,并开展了一些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在这些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关注区域发展的公共问题,相关国家才有可能将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料、基础数据拿出来共享。不能硬性要求沿线国家必须怎么做,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推进丝绸之路的国际科技合作,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