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乐施会等单位主办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各地的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

然而,相比高风险的气候变化,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依然远远不足,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的状态。

气候变暖毋庸置疑

最近三十年中的每个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之前的任何一个十年温暖。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说,相对于198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2016年至2035年将升高0.3摄氏度至0.7摄氏度,预计到21世纪末温度上升可能超过2摄氏度。

“气候变暖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最近三十年中的每个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之前的任何一个十年温暖。

事实上,各地轮番上演的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高温,7万平方公里国土气温一度超过40摄氏度;北方则连遭暴雨,多地降雨量打破历史极值。

此外,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也遭遇极端天气。而未来,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可能进一步增加。

“气候变化已经让中国人无处可逃。”中国国务院原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

公众对气候变化关注度低

目前,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还存在疑问。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温度升高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生死”。

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式,赵启正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依然远远不足,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的状态。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表示,目前,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还存在疑问。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温度升高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生死”。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起步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意愿和动力还不足,尤其在地方政府,气候变化被接受的范围还比较小。”张志强说。

此前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相关报告证实了这个观点,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表示,她认为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关注可见的负面问题。

“公众更关心环境问题中的白色垃圾、空气污染或是水的质量问题”,李玉洁说,这些问题可感知,但气候变化抽象、复杂。她认为,应当采取适度方式让公众了解这些问题,因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会减缓气候变化的形成,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区域的行为,比如公众对气候政策支持或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量。

应以行动改变环境

要把关于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都纳入到传播领域当中,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问题、政策问题和公众自身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从中分享到福利,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引发人们的重视。

李玉洁表示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广泛传播,公众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渠道越多,对气候变化的担心程度越高。

通过研究,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副教授常跟应认为,公众倾向于通过当地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而这些气候变化确实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

常跟应表示,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取重大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并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相应的牺牲。

但张志强认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传播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媒体协调,公众接受”阶段,这样的效果有限。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表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就是为了那些受影响的贫困人群,包括现在江浙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人群,而不是为了和其他国家打什么政治博弈。

张志强认为,要把关于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都纳入到传播领域当中,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问题、政策问题和公众自身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从中分享到福利,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引发人们的重视。”

影响

气候变化致需水量增加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农田干旱及城市内涝均呈上升趋势。

严登华表示,气候变化一方面影响降水和土壤水变化,从而影响可调控水资源量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需水量,比如气候变化,气温变化,降水变化会影响到灌溉用水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气温升高,以增温为背景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工业需水量增加,因为工业用水主要用途是在冷却水角度。

严登华介绍,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期望以此减少用水总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用水效率普遍偏低。严登华说,尤其是南方、西部等地区,用水效率过低,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除此之外,严登华表示,今年从东北地区的积雪到最近频发的暴雨洪水及干旱均由气候变化引起,受气候变化影响,农田干旱及城市内涝问题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极端高温引发奶荒

在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中国的“缺奶”问题可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变得更严重。他呼吁,国家应当积极寻找营养替代品,以解决牛奶供应不足的问题。

王宇说,气候变化如果引起大量干旱,会引起优质的草原和牧草减少,这种情况下,首先优质奶牛和牛奶的供应就会不足。而同时,经济社会高度发展时,人们对于精细的营养需求也会增加。

“牛奶在人类营养供应

里面非常重要,人体正常一天需要800毫克到1000毫克钙,如果喝200多毫升奶,不但解决了200多毫克的钙,还能辅助增加300-400毫克钙吸收。”王宇说,牛乳奶吸收利用率非常高,植物蛋白很难代替。

“我国牛奶消费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王宇说,中国多地的极端高温已导致奶牛减产,导致“缺奶”,价格也随之上涨。

据中国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的平均价格近几个月一直呈上涨趋势。其中,7月份为每公斤3.55元人民币,8月份为每公斤3.6元。截至9月27日,生鲜乳价格达到每公斤3.72元的三年历史新高,同比上涨13.4%。

“牛奶涨价的最大受害者就是最需要补充营养的贫困学生。”王宇说,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进口。“现在新西兰全国的产量都不能满足中国到2015年的需求量”,他认为,政府应当积极寻找营养替代品,以解决牛奶供应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