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字体 2019-07-11 15:07:34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

气候变化也是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在世界环太平洋和北半球中纬度两大自然灾害带上,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人口密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承载力较低,对气候变化影响十分敏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候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1995至2015年,全球因气候灾害受灾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了7个,严重威胁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 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应对。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层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变化层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我国完全有信心也有实力,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行动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的重大影响。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战策对策。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

《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充分发挥中国气象部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愿景与行动》还提出,通过广泛携手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各方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低碳基础设施、低碳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气候金融联接、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和联动发展。

为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一带一路”综合气象服务体系,还出台了《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要求中国气象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沟通和衔接,完善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健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力;强化对沿线国家的气候预测与评估能力。中国气象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区域气候变化、季节气候预测等方面研究,开发针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气候应用产品。

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以下简称《意向书》。在《意向书》的框架下,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气候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东盟国家、中亚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针对“一带一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候灾害特点,进行相应合作。中国是少数几个具备客观化气候预测能力的国家之一,建立了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及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在全球气候预测信息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东亚区域气候预测提供主要参考。国家气候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十个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

新疆气象局不断扩大与中亚国家气象部门的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与中亚五国签署了“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牵头组建了中亚天气气候研究中心,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了诈多务实合作。如,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成自动气象站;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了森林和冰川气象观测站;联合开展了山地森林冰川气象监测及树轮气候研究。为“一带一路” 沿线中亚五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和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与脆弱性高,但缺少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预测研究,为了有的放矢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搞清“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气候变化的实况。

在调研沿线国家气候变化实况方面,我国与气候变化有关单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的系统研究,搞清了从局地、次区域到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规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还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蒙古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候变化研究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候变化研究数据库,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成因,以及今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情景,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足,仅靠“一带一路”的项目合作推动当地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还不足以有效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需要开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政策水平及社会认知能力建设,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训机制。

在人才培训方面,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举办了多次培训班。比如,2017年4月,国家发改委主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吸引了来自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18个国家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专家参加。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主办“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自2002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确认为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来,在气候服务等领域累计举办国际培训班60余期,培训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累计约780余人次。培训班开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体系、“一带一路”倡议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等课程。

上述培训班的举办,加深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沟通,有效传播了中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理念,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共享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和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做出显著贡献。

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动力。提供动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物资供应、项目建设、技术合作以及人员培训等。如,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我国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也视之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计投资了7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总金额达118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亚投行为其提供的贷款和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

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收获显著

我国在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过程中,收获显著,初步积累了以下主要经验: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是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的战略、政策和积累的经验,为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重要政策方案。今后,通过此携手合作,必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在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过程中,可以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带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推动双边的互惠合作。

应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对现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应定期进行回顾和述评,分析现行合作机制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实时提出携手合作新机制。

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要聚焦的关键领域:一是要着眼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气象观测资料获取能力,开展示范建设,重点是拓展风云气象卫星等关键设备的应用服务能力。二是要着眼于提升面向全球服务的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增加覆盖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气候监测预测应用能力。

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要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二是关注周边,辐射沿线。按照“一带一路”建设要求,重点针对周边国家的气候防灾减灾救灾需求,加强周边国家的观测、预报能力提升。通过技术、设备援助,强化我国气象技术标准对沿线国家的引领,增强我国气象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辐射力。三是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统筹气象领域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注重气象与各级党委政府已批准实施的经济社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统一规划和共同建设

气候是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自然环境,也是自然资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会对“一带一路”建设能否顺利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对气候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坚持趋利避害并举、适应和减缓并重原则,主动顺应气候规律,合理开发和保护气候资源,科学有效防御气候灾害,积极确保气候安全。

今后积极争取多国合作。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我国理应发挥主要作用,但不能全靠我国单打独斗,需要充分调动其他国家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多国合作。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气候变化是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在世界环太平洋和北半球中纬度两大自然灾害带上,气候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严重威胁着这些沿线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响应参与能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单位和组织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气象工作带来新机遇也提出新挑战。“一带一路”沿线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较差,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大,为携手合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为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建立“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组织机构,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必要的组织机构支持。

今后应进一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意愿和国情特点结合起来,以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契机和合作平台,促进各国加强气候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共享共用水平,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

进一步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现有的政府间合作平台及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渠道,有效结合政府援助、国际贸易和投资等手段,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尽可能广泛的动员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进一步做好携手合作的顶层设计。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在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顶层设计可以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气候变化合作提供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坚定沿线国家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信心。

进一步加强交流机制建设。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加强政策沟通的有效途径则在于“加强政府间合作,应进一步加强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为开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政策沟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都加入了《巴黎气候协定》,并致力于推动气候治理进程,但由于各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气候挑战不同,在技术需求以及政策倾向上仍有差异。今后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机制框架,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和气候治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今后,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应进一步向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倾斜。重点提升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进一步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风险评估;优选基础好、区域代表性强、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对绿色能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绿色先进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转化;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国家间绿色技术务实合作,推进绿色技术投资和绿色技术贸易的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形成以技术带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充分体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宗旨。各国应当抓住过一携手合作带来的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复杂国际局势下,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不但为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机遇,还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平台,对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张庆阳  中国气象局气象政策与信息咨询研究员

查天气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方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继续阅读

更多>> 生活旅游

  • 哈气连天是春困吗?如何缓解?
  • 春夏交替 这些养生细节要注意
  • 雨水增多湿气升 如何祛湿气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