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安徽 > 安徽首页

“观云识天”真的靠谱吗?

【字体:   2017-03-15 17:24: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着依靠观看云层天象来预判天气走势,并总结出一些相关谚语代代流传。时至今日,在许多地方日观天象、夜查星斗的习惯仍然得以保留。

“观云识天”真的靠谱吗?我们每天都要看的天气预报难道就是靠双眼观测而来吗?

云中探秘,借我一双慧眼吧

1月中旬,四川成都就上演了观云识天的真实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2名气象“高手”齐聚这里,展开一场气象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规则最严的职业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观云测天”就是这次竞赛要比拼的关键技能。

在观云测天的考试现场,一片空旷的草坪上,观测者们戴着黑色墨镜,抬头观天,时不时地转移观测角度,气定神闲。尽管当天是雾霾遮天,普通人似乎看不出什么玄机,但是在这些观测者看来,各种云层云状、云的明暗点已经在心中暗自盘算拿捏、对应编码,最终形成试卷上的几组数据。

考试裁判之一的陕西气象局周林告诉记者,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千百年来,观云识天已有规律可循。一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看到小圆块的云朵一个一个地累积叠加起来,类似波纹荡漾,老百姓管它叫鱼鳞天,气象术语叫卷积云,它代表着会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与卷积云类似,高积云也预示着一个好天气,但是它范围更大,云朵更厚,而且看起来白色云中有暗。

这些云朵的“暗示”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影响?小到出门前的添减衣物,大到一些重要活动的安排,都要提前观云识天。恶劣的天气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农事生产,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若能掌握看云识天气的技巧,对许多人而言会大有裨益。

据专家介绍,在没有气球观测、雷达观测这样的先进手段之前,气象工作者采取的是人工观测。云天观测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是基本技能,每天都要进行数次,一切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像观云测天竞赛这样形成的观测数据,平日里将作为分析天气趋势走向的依据之一。

即使是今天,技术如此发达,但观云测天工作纯粹靠科技也很难解决。因为天象瞬息万变,靠单一或综合的自动化仪器来观测还达不到气象观测基本要求。试想,有什么样的设备能够对云的高度、总量、分布、形状看得很清楚、说得很准确呢?因此,到目前为止,“云”里的秘密还是要靠观测员经过多年的训练以后才能探知,“慧眼识云”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仍然是分析和判别未来天气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料渠道之一。

拨开云雾,自动化测天更精准

与古人观天识象不同,现代气象观测可依赖的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虽然对云的观测还要依靠人工,但是其他方面的气象观测已经越来越走向自动化。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介绍:一些仪器已经代替了人眼,在温度、湿度、气压以及能见度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观测。

“电子眼”究竟如何观测气象呢?“举个例子,过去靠温度计测温度、湿度计测湿度,现在这些原始的方法已升级换代,我们用传感器感知大气,直接采集数据,通过无线信息系统集中到观测中心来,测得精度更高,数据更准。”李昌兴说。

自从实现自动化观测之后,某些气象数据从几个小时更新一次到每分钟都在测量更新,大大压缩了繁重的人工作业。因为测量数据的速度和精确度都在提高,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气象预报也更加准确。面对这些“电子眼”,即便神机妙算如“诸葛孔明”恐怕也会深感叹服吧。

然而,自动化观测还不能完全脱离人的参与,毕竟这些仪器还不能完全达到人的智能水平,在出现错误时不会像人一样自我修复。北京市气象局观测员杨宏萍告诉记者:有时候看似正常的仪器会出现各种障碍,这个时候就需要观测员检查接线供电,在采集器上设置命令,查看测量值有没有超出上限和下限以及瞬时分钟的最大允许差值,通过类似这样的命令查找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次遇到仪器测不到气压,后来发现是气压连接线到采集器的端子出现了问题,造成主采集器读不到数据,计算机就显示不出气压来。一个环节‘卡壳’了,气象观测就会受到影响。像这样的障碍,在观测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要想让观测顺利进行,气象工作者就必须注重平日的经验积累。”杨宏萍说。

别看观测员的工作很细,天气预报准不准正与这些细节有关。测量仪器的一点小小的变动都可能让测出来的数据相差万里。杨宏萍告诉记者:“就算是一个小小的风向标,也会对中小尺度天气的分析产生很大影响。自动观测以北方为零点就是正确的安装指向,如果以南方为起始点,在作预报的时候,地面风不正确,整个地面场就会有问题。”

在气象观测走向自动化的同时,观测员的业务技能要求越来越全面。现代化的气象观测员既要会观云识天,又要能预测气象,还要善于做气象服务,并掌握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分析等各项技能。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以及县级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分工合作、各专一行的业务格局已跟不上发展的需求。懂观测、会分析、能预报、精加工、擅服务的‘五项全能’综合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李昌兴介绍,即便是“电子眼”时代的气象“高手”,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云”端美景,气象云遇上数据“云”

未来的气象观测将呈现一幅“云”端美景:一部手机就是一台观测设备,每个人都是气象观测员,在传统的气象观测站之外,将有一个全面铺开的网络,广大的信息数据流源源不断地传输到终端,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气象观测、预报将建立在这样的大数据库之上,气象服务将越来越个性化。这样的宏伟蓝图看似很远,但是从技术层面而言则近在眼前。

气象专家介绍,我们最常用的手机上就有传感器,只要下载相关的app软件,就能测温度、湿度、气压等。使用手机上微缩的、低价的传感器收集气象要素,通过处理器上传到云平台,便可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气象站。

当前,苹果6手机已经具有气压传感器,能够测量并上传气压。汽车、冰箱、空调等设备也都有传感器,今后每人都能通过这些设备将气象观测数据传入气象数据的大网络,这样的气象站将遍布每一个家庭、每一条街道,将弥补一些边远地区观测站点不足的情况,避免由于气象数据不足而造成的气象服务偏差。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发展志愿者,用手机来测天气,帮助检测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同时,气象系统和各大运营商合作,提供气象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

气象专家表示,如果让海量的气象数据通过云计算挖掘处理,变成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气象将能更好地为民生和经济服务,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朵是飘在天空中的云,一朵是提供海量计算能力的“云”。这两朵云的碰撞结合,未来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今后的生活会是这样一番图景:人们开着地图软件驾车出行,软件会发来提醒:“前方5公里有山体滑坡,目的地的那个区县有雨”;网店换季要备货,后台的推送会提醒你,根据历年数据及近期观测,今年冬天羽绒服不用备货过多。

从观云测天到读着“云”中的数据识天,气象大数据只是一个开始,与之伴随的“云”经济的未来不可估量。据气象专家介绍,气象大数据应用在一些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开发利用宝贵的气象信息资源,主动与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激发推动气象服务发展新动力。

作者: 12_anhui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